【人民政协报】北理工教授王涌天谈《追问“陈凯先之问”》栏目

 

 原文标题:委员说话

  原文链接:http://epaper.rmzxb.com.cn/index.aspx?date=2017-03-07&verOrder=09&banzi=8&paperType=rmzxb

  

  全国政协委员王涌天:

  看到《追问“陈凯先之问”》这个栏目,让我想起这两天大家在微信上转发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写到自己和潘建伟先生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本来以为媒体会聚拢而上,还想着如何把潘先生拉出来,但是让他意外的是,并没有媒体记者认识潘先生。科学家是否一定要让大众熟识?我觉得倒未必。但是打开电视,大量充斥的是明星真人秀等娱乐节目,也确实让人忧心。最不应该的是,一些电视台为了能请来一些娱乐明星而竞相抬价,导致价格高得令人咂舌,我觉得这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来干预、管理的。因为这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一个国家崇尚什么,主流媒体的宣传导向很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席南华:

  科学家是个安静的职业,科学家本身是不需要被媒体所追逐的。但是科学事业应该被大众所崇尚,社会也应有一个既成的共识——从事科学研究,做科学家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媒体该如何关注科学?我觉得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让大众了解科技对国家各领域的影响。而说到陈先生提到的科学家不被媒体追寻,我倒是认为这确是媒体价值观导向或者媒体品味的问题。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太倾向金钱至上、侧重经济发展至上,而科学事业不那么被关注,只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李子颖:

  加强对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的宣传,不仅使得这个群体更加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给全社会树立一个榜样,尤其是青少年。让年轻一代崇尚知识,崇尚创新,而不仅仅是把赚钱出名当做人生目标,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全国政协委员吕爱平:

  我们可以不像追星那样追科学家,但是像潘建伟这样的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应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可现在社会太浮躁了,尤其很多年轻人,他们没有了我们那个时候对科学家的认同和崇拜。推出这样的报道,非常是时候。我更希望宣传部门能够采取措施,如何通过舆论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朱星:

  这个栏目的立意很好。中国社会确实缺少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和土壤。我在韩国亲身经历的一个场景,也许能形象地说明我要说的问题。那是我去韩国开学术会议,一个韩国朋友带我去首尔体育场看一场热门的球赛。但是进场时,他发现忘记带门票了。门卫询问时,他很有职业自豪感地说,我是教授。那位门卫就敬礼放行让我们进去了。我说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想要寻求职业特权,而是想说,真正在中国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国政协委员杨伟:

  现在科学家的确远不如明星有市场。美国有一档节目叫《Discovery》(探索),中国没有这样的节目。中国有《百家讲坛》,但里面谈的没有科技。建议加大科普力度,多举办科技展,尤其是不同类型、针对不同对象的科技展,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科普,甚至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带动科学发展需要有社会基础,让人了解什么是科学,需要普及科学的知识。现在科普的方式很少,而且针对性不是很强,效果并不好。搞科普光靠固态的科技馆还不行,建科技馆投资很大,而科技发展迅猛,科技馆的更新比较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