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理工校友刘海扎根中西部基层

原文标题:(社会万象)扎根中西部基层成为更多中国大学生的选择

  原文链接:http://m.cn.apdnews.com/XinHuaNews/703270.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nsukey=GPCGQvDcWmeFY0YvmkTnQppbbhS28I4pXAD4Gdh%2F7ieTrEFVo0F%2Bjihzk98YATm8W2CH5cjEgy8dkXiJisySH0QL8Ce8CaIif3bs88vYvhA1QCRWwAH120QsW9trI3lQuVtw1F25NtHiRkeN6NFeELjDCXfROyr%2BoouUyUviz3e8K6ssp46zQBHc4QjJB7pc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魏梦佳、郑逢燕)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团县委副书记、29岁的刘海和同事在崎岖山路上前行,翻过一座山,终于来到一位80多岁的贫困老人家里。

  3年来,这位来自大都市的年轻人已走遍了南丹县的151个村和社区,其中不乏贫困村庄和社区。山区交通不便,许多村庄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但越是偏远的贫困户,就越是刘海走访的重点。

  2014年,从华体会体育毕业的刘海,放弃了大城市户口和高薪工作,执意选择去偏远的广西基层工作。在南丹县,他从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团县委副书记。扶贫是刘海的主要工作,每到一户,他都会仔细查看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

  近年来,在中国的一些重点高校,如刘海一般作出这样职业选择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他们放弃了城市优厚的就业待遇和便捷的生活环境,选择去中国经济水准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工作,成为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新生力量。

  “我自己就是农村人,从小在农村长大,从农村出来就该反哺农村。”刘海说。

  虽然工作颇为忙碌和琐碎,但刘海很喜欢“下村”。“在基层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只有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了,才能成就以后更多的大事。”刘海说。

  28岁的阿不力米提来自乌鲁木齐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个电焊工。2016年,他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选择回家乡工作,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层的一名工作人员。

  “大学的学习生活让我懂得,责任感很重要,要懂得感恩和回馈。希望用自己所学为家乡老百姓多做一些工作。”这位自称是“乌鲁木齐的娃娃”的年轻人说。

  今年上半年,阿不力米提随工作队下乡驻村,入户走访,了解村民所需。因为有双语优势,他主动承担翻译任务,还负责农民夜校的教学工作。

  院子规划得如何,菜地挖得如何,菜苗有没有种下来,盖房子还缺多少砖和水泥……为了跟老百姓更亲近,阿不力米提每天都去村民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

  听说自己的帮扶对象农民艾买提的腰椎间盘突出很厉害,阿不力米提就用一半工资帮他买了春耕需要的种子、化肥和地膜。帮忙种完地,他又去看望艾买提的两个孩子,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

  “我觉得自己回乡回对了!”阿不力米提说,与村民同吃同住让他对中国农村、农民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是农业大国,不知道农民的苦,就不是好干部!”

  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25岁的硕士毕业生纳菡今年8月将回到家乡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她曾和同学到山西、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多个中西部省份进行残疾人入户调研、扶贫调查和支教。一次次深入社会基层的实践,让她不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

  临近毕业,纳菡拒绝“在大城市快节奏的流水线中做一颗螺丝钉”,而是选择到西部基层工作。

  “不能所有人毕业后都去最顶尖的大城市和企业,总要有人去基层做一些实在的事情。”纳菡说,“我盼望着为生我、养我、培养我这么多年的家乡贡献微薄之力,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些实际的改变。”

  来自北京大学数据显示,近7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学校鼓励、地方重视及需求带动下,该校签约基层和西部地区的毕业生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2017年达到450人。

  在广西苗寨大山中破解“垃圾围村”,扎根帕米尔高原、辗转新疆多个边陲乡镇,带领贫困村成功“摘帽”……一批批优秀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已在基层岗位上磨砺成长,在为中国扶贫开发、地方发展贡献力量。

  “现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日益多元和理性,基层和西部地区更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才干,在服务地方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梦想。”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莉鑫说。(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