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一个北理工学生的文字之路
华体会体育(中国):2017-08-16 供稿:科技日报 编辑:杨晶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一个理工男的“非正常”文字之路
前段时间,一个公众号在朋友圈悄悄地火了。这个起源于北理工校园的学生公众号,文章微信点击数400余万次,网络转载上万次,全平台累积阅读量达千万人次。其中多篇成为爆款,浏览人数突破100000+,《对方已通过您的好友申请,然后呢?》《你没考过研,难懂我的孤注一掷》等文章更是被“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微信平台转载。
不过,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个满布着鸡汤系语言和文艺清新插图的公众号,竟然由一个地地道道的理工男一手打造。
在崔艳宇的公众号中,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配图,都是清一色的“小清新”,如果事前不了解的话,很可能会以为这个公众号的主人是个女生。崔艳宇说:“我的性格就是这样,追求文艺,喜欢简单,痴迷文字。”
一谈到写作,崔艳宇就难抑心中的激动。他说,自己的这颗文艺心从小学时就开始跳动,一刻不停地引领着他在写作这篇沃土上耕耘。久而久之,写作这个在别人眼中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已然成为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力比多”。
一开始,他给报纸杂志写小习作。八九岁的年纪,刚刚学会写作文,就迫不及待地写感想,写家乡,再兴高采烈地给当地的报纸投稿。一来二去,还真的中了几篇。
在报纸上成功发表文章的经历,给崔艳宇打了一针“兴奋剂”:“就像中奖了一样!自己用铅笔写的字,竟然变成了报纸上的铅字,感觉又新奇又骄傲。”第一次因为写作获得的快感,让他深深着了迷,从那以后,他手中的笔就没有停歇过。
在中学时,即使在没有智能手机、上个网还得瞒着父母的情况下,这个本应该与复杂的数学公式作斗争的少年,在QQ空间、博客、论坛等任何一个可能有人会看到他文章的地方,坚持不懈地发表文章,每一次按下“发送”键时都激动不已,期待万分。“那个时候,写作是我生活唯一的调味品,酣畅淋漓地结束一篇文章后,学习的疲倦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崔艳宇本科读的是自动化,一个典型的理工科专业。他一度以为自己以后不得不安安稳稳做个痴迷于实验的高端科技人才了,但走出课堂,“心里那颗写作的小苗儿就开始躁动,可劲儿地抓挠着。”得益于严格的理工科训练,崔艳宇的写作和思考变得更加理性而富有逻辑。
当崔艳宇撞上互联网自媒体,就如火星撞地球,他的写作生涯从此进入了一个与白纸黑字、自娱自乐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了解到了微信公众号之后,我猛然醒悟,原来看起来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这个文艺男再次用尽全力,把自己的生活轨迹强行转了个弯,一路向着自媒体,飞奔。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崔艳宇如今在写作领域中获得的快乐及收获又显得如此自然。
古人常说:“弓如满月,箭似流星。”意思是说拉满弓时射出去的箭的速度才能更快。崔艳宇对待每一篇文章,都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一字一句,细心雕琢,倾之于感情,填充满真诚。
“一开始我的选题落在校园生活,写了大量有关于社团、同学、校园新闻等方面的文章。”崔艳宇说,由于本身对传媒很感兴趣,所以自己总是能轻易地找到受众们的痛点。他们关心的、想知道的、希望交流的,他通通涉猎,积极尝试。
“比如在2015年年末,我把这一年里学校发生的所有大事做了一个盘点,这个推送一经推出,浏览量瞬间飙升至一万多,不仅被学校的官方媒体转发和宣传,还上了学校的校园网。”
崔艳宇的推送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和记录。他说,通过这些文字,自己的生活愈发充实,尤其是当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能够顺着网线、循着WiFi,飞出了校园,飞入每一个和他一样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的人的生活中时,自己的生活才能体现出价值和意义。
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传媒素养,崔艳宇在大二的时候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学位。现在的他正在报社实习,毕业以后打算从事传媒行业,正式从一个理工男转变为传媒人。
“喜欢为什么不去做呢?我始终觉得勇敢去尝试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并为之付出努力,收获的果实才最甜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