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学汉语、听京剧、练武术——非洲在华青年的“非常生活”
华体会体育(中国):2018-08-31 供稿:新华社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学汉语、听京剧、练武术——非洲在华青年的“非常生活”
原文链接: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0/?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share/4408544
在华体会体育的留学生公寓里,20岁的埃及留学生诺莱丁正在熟练烹饪一道他最拿手的中国菜——红烧茄子。不一会儿,房间里就菜香四溢。
“刚来中国时,吃饭还不太适应,后来慢慢喜欢上中国菜,也开始学做。我最喜欢吃红烧牛肉面和兰州拉面。”这个俊秀又有些腼腆的小伙子说。
诺莱丁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父亲在埃及的中国公司工作多年,对中国很了解,平时最喜欢喝茉莉花茶。谈起来华留学的原因,诺莱丁说:“父亲觉得中国是很特别的地方,人民勤劳、友好,国家发展速度快,就鼓励我来中国学习。”
然而,更吸引诺莱丁的是中国蓬勃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产业。这个从小就痴迷计算机编程的男孩,2015年完成了一项自己的网络安全项目并获得专利。
“中国在计算机方面发展很快,我希望能在这里学习并找到创业发展的机会。”去年8月,他来到了华体会体育,努力学习中文,今年9月将到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读。
学习之余,诺莱丁还喜欢去老舍茶馆喝茶,尤其爱听京剧。京剧精致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唱腔都让他感到“神秘”,“我从没听过这种乐曲,像林中鸟儿的一样动听,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牵动着我的视线”。
“这些中国文化元素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让我在北京的生活更加有趣。”他说,“我恨不得想每时每刻都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努力感受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无穷魅力。”
另一位来自贝宁的23岁小伙儿莱昂则酷爱汉语。他2014年进入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学汉语,2017年以来一直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
几年来,莱昂参加了中国主办的很多汉语比赛,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去年,他在第16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获得非洲赛区二等奖,最终在总决赛中成功进入十五强。
“学汉语是因为我很想了解中国。”莱昂说,小时候在父母影响下,他看了很多中国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包括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电影,让他印象深刻。“那时就觉得,中国功夫很神秘,想去了解。父亲说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学语言文字。”
就这样,他开始学汉语,中文也说得越来越好。对于未来,莱昂希望,能继续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我想将来做一名汉语教师,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带回贝宁”。
跟诺莱丁一样,21岁的女孩懿虹也来华体会体育学习计算机。懿虹的父亲是乌干达人,母亲是湖北武汉人,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深深影响到懿虹。
“我有一半血统是中国人,所以跟中国很亲近。”懿虹最美好的记忆就是,每两三年,母亲就会带着她回到湖北,看神农架、游三峡。印象最深的还有过春节,一大家子人很热闹,做一桌子菜,“我最喜欢的是排骨藕汤、武昌鱼和豆皮”。
骑着小黄车在校园穿梭,到北京胡同逛逛;不带钱包,全用微信刷码买东西;打开百度地图寻找北京好玩的地方……现在,懿虹渐渐适应了在中国的便捷生活。
而最让她开心的是,学校每学期都为留学生开设两门功夫选修课。懿虹报了名,跟专业的武术运动员学起了太极拳。今年5月,她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在江苏举行的“丝路汉风”国际武术大赛,获得了太极拳项目的一等奖。
“中国功夫很出名,我外公就会太极拳,我现在每周都练。太极拳可以帮助人在不同情况下保持平衡和平静,练后感觉很舒服、很轻松。”她边说边比划着太极拳的动作。
懿虹说,希望学成后能在北京的互联网公司工作或回乌干达创业。“中国新技术发达,而乌干达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空间。我希望把在中国学到的计算机技术带回国,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洲学生来到中国留学。他们努力成长,绽放青春,成为中非友好的见证,而中国也成为许多人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在绿树成荫的校园,诺莱丁说,“中国给我了太多惊喜和感动,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希望我可以离中国近一点,再近一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