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毛二可:投身雷达研制五十年不悔
华体会体育(中国):2006-06-28 阅读次数: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28/content_4759153.htm
《北京晨报》2006年06月28日
记者 李岚峰
毛二可院士被北理工研究所师生视为“精神领袖”
在华体会体育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他就是毛二可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雷达专家。华体会体育雷达技术研究所虽然属于小规模研究所,却在强手如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与认可。能取得如此成就,被该所师生视为“精神领袖”的毛二可院士发挥了核心作用。
为雷达,矢志不悔五十载
从1956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到现在,毛二可院士已经为中国的雷达事业工作了整整50年。而早在1947年,当时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中的毛二可参加了学校的无线电协会,自己动手装配出了一个电子管收音机,从那时起,他便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大学后,他成了当时全国地方院校中第一个开设雷达专业的第一批大学生。从此,他的一生便紧紧与雷达科学联系在一起,与新中国的雷达事业联系在一起。
在接受采访时,毛二可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雷达事业,完全是因为“对雷达的喜爱”,也正是因为兴趣,这个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仍奋战在雷达研究的第一线。60岁以前,他一直保持着每周7个工作日,60岁以后,他仍然坚持正常上班,寒暑假、节假日不休息也成了毛二可的习惯。“毛老师是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批人之一”,雷达所的学生个个都对毛二可深怀敬意,在他们眼里,“毛老师就像一个慈祥的祖父”,同时,毛二可对雷达事业的执著也让他们感动。
重人才,团队模式促成果
北理工雷达研究所往往是以一个团队的形象被外人提起,这个团队的建立和发展,同样倾注了毛二可很多心血。毛二可很早就认识到,高校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依赖于一支高素质创新团队的建立。他一直把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十多年前他就说:我现已50多岁,我们要多培养年轻人,把他们带上路,这样雷达研究才能后继有人。
为了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困难,从来没有为个人待遇向组织提要求的毛二可和其他老同志费尽了心血,多次找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反映情况。为了留住人才,毛二可不仅想方设法地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还竭尽所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获奖人员名单和学术论文署名,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学生后面,甚至不署名;学校为院士专门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他让给青年教师及博士生作为工作室。他尤其注重选拔培养基础好、事业心强、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好苗子为青年学科带头人。他经常说:雷达技术研究所只有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术骨干,才能使事业不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年纪大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还能在岗位上发挥一定的作用。”毛二可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多为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更快成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