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毛二可:锻造“千里眼”的人
华体会体育(中国):2006-09-04 阅读次数:
http://www.gmw.cn/01gmrb/2006-09/03/content_474175.htm
本报记者 李家杰 发布时间: 2006-09-03 06:26 来源:光明日报
镜头一:华北某地。全军电子对抗演习正在进行。指挥员一声令下,“敌机”腾空而起,我军立即开动雷达捕捉目标。“敌机”释放的干扰锡箔遮天蔽日,我军雷达显示屏顷刻布满“雪花”。就在一台台雷达都变成“睁眼瞎”的危急时刻,装有“动目标显示装置”的新型雷达,迅速排除干扰,紧紧咬住了入侵之“敌”。欢腾声中,一位一直守在雷达边的教授欣慰地笑了。
镜头二:6月30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中共中央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聚集一堂,从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们手中接过奖状。一位大学教授激动难抑:“能在党的生日前夕,走进中南海聆听总书记的报告,我感到很荣幸。”
这位面容清癯的教授,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体会体育雷达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毛二可——一位为我国国防事业锻造“千里眼”的人。
将我军防卫反击能力提升到让人民放心的高度
在总参、总装、空军、海军、二炮雷达研究机构,毛二可的名字就是一张通行证。
毛二可在我军兼任数个要职。他的主攻方向是雷达和导弹精确制导研究。在现代战争中,第一冲击波打击的主要对象就是雷达;雷达一旦瘫痪,国家两眼一抹黑,入侵之敌想怎么打就可以怎么打。
“我国有毛二可这样的专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提供的先进技术既可以让我军雷达巧妙地躲过敌人的打击,还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隐藏最深的敌人。”
成就来自勤奋。毛二可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几乎每个节假日,都在实验室或外场试验基地度过。一个大年三十夜晚,他照例来到实验室,发现没有动力用电,就从日光灯管插座上接出照明用电,打开了示波器。
在雷达所初创时期,教师不过三五人,研究室是一间空房子。毛二可和同事从宿舍搬来床板作实验平台,将别人丢弃的破损仪器拾回修复使用,并把个人的奖金和科研提成悉数积攒起来,竟攒出了220万元巨资,全部用来购买教学科研仪器。他还自制仪器设备,甚至自驾摩托车充当试验用运动目标。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毛二可了解到,海军急需一种能够准确测量导弹脱离靶心距离和方位的新型雷达装置。与会科研机构代表个个摩拳擦掌,当海军提出“测量精度必须超过一般雷达”时,沸腾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我们来做!”一片寂静中,毛二可的声音斩钉截铁。
他事先也没有料到,拿下这种新型雷达,竟难于上青天。研究陷入胶着状态时,人人焦躁不安,一位博导难受得甚至“想跳楼”。可是,因为毛二可,大家坚持下来了——他们看到,已经60岁的院士,仍同青年学生一起住简易招待所,晚上用电热毯抵御风寒,白天登上实验船,在剧烈的颠簸中做试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个项目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毛二可又被“拽”到另一种新型雷达论证会上。会议进行到中途,“技术障碍无法逾越”就占了上风。又是他只身一人站了出来,“我主张立项”,一锤定音。之后,他参与技术决策,不断完善技术方案,自始至终为项目把关。现在,这种新型雷达已经成为我军一种主战装备。
在全军电子对抗演习中,毛二可主持研制的新型雷达表现突出,得到了高度赞扬。从演习现场返回学校,他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开始向更高目标挺进。他研制出“模数混合动目标检测处理机”,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保卫南疆的实战中,这套装置为我军夺取胜利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1995年,毛二可又向雷达技术最险要的高峰挺进,进行艰苦卓绝的自主创新研究。
转瞬10年过去,毛二可似乎变了一个人。一脸的皱纹,满头的白发,笔挺的脊柱开始弯曲;而在他带领的团队身后,树起了一座座光芒四射的丰碑:两组重大科研成果,分别为我军精确制导和装备信息化搭建起了计算平台;“合成宽带相控阵雷达”、“米波共形全时空雷达”、“灵巧欺骗干扰系统”等新体制雷达和通用信息处理系统,将我军防卫反击能力提升到让人民放心的高度。最精彩处在眼前——他指导团队正在努力攻关的项目,正是西方军事大国密切关注的热点;尽管对关键技术彼此严格保密,研究重点却意外地不谋而合。而且,我国这个团队做的工作,在某些方面还略有超前。
他与雷达不只是人与技术的关系
毛二可的经历很简单,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一辈子没干别的,就是搞雷达。”但他与雷达之间,不是简单的人与技术的关系,而是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对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为此,几十年在艰难曲折中度过,他无怨无悔。
早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时,毛二可就对电子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前夕,刘邓大军解放山城,“新南开”组织师生学习《社会发展史》,听土改工作报告。“这些新鲜事,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他对父母说:“照这样下去,国家就有希望了。”
高中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华体会体育。入学第二年,他就成为全班新发展的第一个共青团员;年仅19岁就在全班第一个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这个“又红又专的尖子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校长魏思文的视野。他被树为全校的先进典型,迅速成为新生眼中的“偶像”。可就在一夜之间,他又变成“危险人物”了——在清理“胡风反党集团”的尾声中,他父亲被错捕错判投进监狱,他也受到牵连。1955年,毕业实习期间,“所有的军工设施和研究项目,都严格禁止毛二可靠近”。
他强忍着内心的痛苦,不能涉足国防军工项目,就全身心投入民用产品研究;不能参与雷达总体研究,就心甘情愿在外围打下手。不久,他就和同学一道成功地完成电视实验发射中心研究设计,获得国家颁发的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执照。1956年,他又当选为“北京市三好学生”。魏校长不失时机地为这个优秀毕业生撑起保护伞,安排他留校工作。第二年,他在校园里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用电视发射台。
一天,他正埋头做实验,系主任来到他的实验室,“毛老师,我给你带来了一个新学生。”他抬头问:“在哪里?”“就是我。”站在系主任旁边的魏校长正笑眯眯向他点头。从这天起,魏思文校长这位建国初期党的七级干部,开始向这个党外青年教师学习科技知识。学习结业后,魏校长见了他,总是主动点头问“毛老师好”。1962年,毛二可结婚,魏校长拎上一大包礼品,高高兴兴来到教师宿舍道贺。
十年浩劫开始了,魏校长被打成学校头号走资派,毛二可也被戴上白专典型的帽子,被疯狂的红卫兵一再拳打脚踢。母亲瘫痪了,妹妹神经失常了,妻子的身孕受到严重影响,可他偷偷传递给魏校长的信息却是:毛二可“跟党走的决心不变”。
华体会体育常务副校长李志祥对毛二可了如指掌,提起这段往事,他情绪激动,提高了嗓门。毛二可是出名的孝子,每个夜晚都要数次起床服侍母亲吃药,喝水,给母亲端屎倒尿;还是难得的好兄长,只有他能让神经失常的妹妹情绪安定下来;更是人民的好教师,研究出了“目标显示装置”、“稳定振荡器”、“高频相位计”、“电荷藕合快慢钟”等一系列国防建设急需的装备。十年浩劫结束,这些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科委重大技术革新二等奖,受到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只有为人民谋幸福才没有虚度年华”
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工程院院士以后的毛二可,依然是30年前那个执著追求目标的热血青年;是始终如一地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优秀党员。学校为教师中的两院院士每人提供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他将属于他的“院士办公室”让给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学校规定,“院士用车,随叫随到”,他外出开会仍然骑自行车,从外地出差回京,也总是乘公共汽车。一次,总参谋部在京西“鲁谷村”召开项目论证会。会议结束,主持人坚持要派车送毛二可回家。他说:“自行车放在汽车后备箱会影响交通安全”,翻身骑上自行车就走了。
后来,毛二可用生活节余买回一辆天津产的“花冠”轿车自己驾驶,公事私事都用这辆小轿车,就是学生蹭车,也来者不拒。华体会体育师生员工都知道,雷达所有一个院士级的汽车驾驶员。蹭过车的学生常把这件事挂在嘴上炫耀,脸上流露出无比幸福的神情。
年过花甲以后,毛二可的工作量不减当年,指导的博士生多达27名,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达六七项。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只有为人民谋幸福才有意义,才没有虚度年华”。他坐在电脑前,透过老花镜,两眼盯着屏幕,神情专注,喃喃自语。
他使“三让”蔚然成风
就像是克隆出来的一件优秀作品,毛二可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率领的团队,就是怎样的一个团队。
所有熟悉毛二可的人都知道,一提起雷达,他就会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忘记一切。因此,学生们都不在就餐前找他谈雷达。而在平常,他却“一天难得说上几句话”。不善谈吐,不会公关,不是政工干部,却能培养出一个带有毛二可特色的优秀团队,这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也称得上是一绝了。其实,他无非是将中国传统的育人观——身教重于言教,认真落实到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微波辐射危害身体健康,实验一般安排在晚间23点过后通宵进行。不是每一次实验都必须有毛二可参加,但每一次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受微波辐射时间累计超上千小时。一次做实验,必须接近高压电,他特意站在了最前面。实验中,他的手臂被上千伏高压电击中,撞出一条3公分长的伤口,鲜血直涌,他却叫身边的人不要声张,稍加包扎后,继续工作。
怎样为年轻人营造一个天高任鸟飞的环境?这是毛二可年过半百后最关心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闻名华体会体育的“三让”:向年轻人让项目主要负责人位置,向年轻人让获奖殊荣,向年轻人让自己担任的专业学会委员职务。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的成果,在研制中,他起过关键作用,而在报奖时,他将自己的名字从研制人员名单上一笔勾销。还有一项成果获奖后,他的“隐姓埋名”遭到研究所全体人员的一致反对,他才同意把自己的名字列入获奖人员名单,但条件是只能排在最后一名。就这样,“三让”在所里蔚然成风。
从大苦大难中走过来的毛二可,太希望每株幼芽都能茁壮成长。他从来不向“幼芽”们吐露内心的苦恼。实际上,他常常生活在苦恼之中。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总能在最后将苦恼化为开心——
一些国防研究项目经费不足,他就苦恼得不行。经过深思熟虑,他带领团队改革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人财物统一管理调度的大团队管理新模式,最终确保了重要的国防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在商品大潮冲击下,有些学生心浮气躁,某些高薪企业趁机将他苦心培养出的博士几乎一网打尽。毛二可为此苦恼了很长时间。后来,他将自己获得的“光华基金”一等奖奖金,全部分发给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每人50元。总参谋部一位研究所所长说:“当时教授的工资也就200多元,当我们接过这份补贴,就接过了老师的苦心和爱心,还有什么理由要求调走呢?”
已婚青年教师没有住房,毛二可从研究所牙缝里挤出钱来为他们租房;教师的妻子分娩,他就租更宽敞明亮的住宅给产妇住。但他知道,这终究是权宜之计。于是,他来到学校党委书记办公室,要求学校为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困难,“哪怕由我们研究所出一部分钱也行”。校党委书记焦文俊在常委会上说:“我今天听到毛老师为青年教师的呼吁,内心受到震撼。解决这个问题要有非常措施。”学校决定,向银行贷款建设教师住宅。房子建成,毛二可兑现承诺,由研究所帮助青年教师预付购房首付款,使刚到而立之年的青年教师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三居室。
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有了一往无前的工作情绪,就有了国家“863”专家、总装备部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大批优秀人才的涌现。于是,雷达所顺理成章地成为拥有6项国家发明奖、20多项部级重大科技进步奖、10多项发明专利,培养出300多名博士、博士后和硕士,可以为国家扛大梁的重要科研机构。
“雷达所至今还没有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牌子,”毛二可说,“我总是很难开口提要求。”对个人名利,他从不计较,但雷达所这个团队和祖国的雷达科研事业,时刻占据着他的心头。
老少三代共用一张作息时间表
毛二可巨大的人格魅力,深刻地影响着雷达所的每位师生。所长已经换了3届,博士生已经到了第三代,早年来过雷达所的专家故地重游,提起对雷达所师生的感觉,总是异口同声:“没有看出今天与昨天有多少不同。”“第一代”4个博士得到毛二可的真传,成为4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后,带博士生同样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第二代”被扶持上项目主持人位置,成长迅速,懂得必须把国家放在首位。某天,外场试验基地挂来紧急电话,一个“第二代”正发高烧。接到通知,她没有丝毫犹豫,翻身起床就出发了。在长途汽车上颠簸了七八个小时,下了车,顾不上吃饭,就坐在电脑前编写修改程序。到第二天凌晨3点,身旁的另一个“第二代”,见她实在支持不住,主动接替下她的工作,一直工作到黎明。她起床以后,接过项目,又继续工作。还有一个“第二代”在海上工作两天一夜后,突然接到新的任务。他迅速赶往指定海域,不顾风高浪急,深夜爬上支撑架,下载试验数据。连野战部队指战员都说“没见过这么能吃苦的博士”。以后,“第二代”又带出了“第三代”。
现在,毛二可当年的作息时间表,已成为老少三代共用的作息时间表。周一到周日,每天夜间10点过后,繁华的北京城已进入梦乡,雷达所一间间实验室依然如同白昼,中青年科技人员仍在电脑前,专心致志做实验。
选择在实验室、宿舍、食堂三点间,作日复一日枯燥的往复运动;选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在强烈震动的飞行高空里,在渺无人烟的荒郊野外做试验,一待就是数月;缺少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浪漫,缺少外出旅游休闲的逍遥自在,缺少追求时尚的特殊感觉,“我们无怨无悔”,一个中年博士说:“只要成了雷达所的人,就不能不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一个刚二十出头的女博士生说:“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我已提前作好准备,在团队中找了一个男朋友,把自己在内部‘消化’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