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长征的震撼与艺术的魅力
华体会体育(中国):2006-10-20 阅读次数:
古秦
2006年10月18日
走进军事博物馆《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给人一种无比的震撼。
这种震撼首先来自中国工农红军70年前创造的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丽诗篇,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只要听到“长征”这个响亮的字眼,你就不能不对红军肃然起敬。
这种震撼还来自展览艺术的感染力。长征尽管已成为历史,但你走进展览大厅,在图片、文物、场景、声光电等多媒体的引导下,仿佛穿越了时间隧道,回到了70年前,告别苏区、突破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抢渡金沙、飞夺泸定……重走长征路,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不朽业绩,艺术的魅力更加增强了长征展览宣传的效果。
历史是永恒不变的,但对历史的发现认识,对历史的表现形式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人类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寻访长征路,笔者参观了各种各样的长征纪念馆。这些展览多是由文字、照片和实物构成。由于时代久远,长征文物日渐减少,这些都影响了展览的效果。用展览艺术的现代观念衡量,要复原一个时代的历史,再造情景是难度极大的一环。爬雪山过草地是二万五千里长征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以往的表现多是以照片为主,而今天军博的设计人员是在清华美院、华体会体育光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协作下,将传统的雕塑艺术与声、光、电手段和高科技的感应式地面投影技术结合在一起,以红四方面军一个真实故事为原型再现《雪山忠魂》这一感人场面。漫天白雪、银蛇起舞,一位埋在雪坑里的红军战士只露出一只胳膊,手里紧握着党证和一块银元。走过这个悲壮场面,观众在灯光投射下,顶着凛冽的“寒风”,身上披上“雪花”,脚下踩出了“雪窝”,有的脸上滚下了泪水。再往前走,又是一片茫茫大草原,《我是共产党员——草地临时指挥部》的雕塑活龙活现,观众每走一步,脚下都会激起“涟漪”,那污泥浊水随时会吞没你的躯体……此情此景,拉近了观众和红军的距离。一些参观的大学生说,我们没有机会爬雪山过草地,而今天自己好像走进了万水千山,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些当年和我们一样年龄甚至比我们还小的青年人是用怎样一种意志走出死亡地带的,红军真是钢铁汉!
展览艺术的魅力呼唤再造情景,但靠的不是凭空想象,不是花里胡哨之作,要忠实于历史,要迈开双脚追寻历史,丰富自己的情感,发现珍藏在民间的文物。为了办好长征这个国家级的展览,军博先后4次组织创作设计人员寻访长征路,观众难得一见的“红军船”,是当年红军撤离中央苏区时,群众用于搭浮桥的渔船。红军过后,为了阻挡白军追击,老百姓拆掉浮桥将其沉入河底,今年6月才在于都县东门渡口一条干河床淤沙中发现。而军博的同志也正是千里寻访于此才得此“宝物”。当地群众听说北京要举办长征展览,把这条船披红挂花,像送新娘一样送到北京。有了这样弥足珍贵的文物,又怎么不能再现当年“十送红军”的情景?
一位当年在长征途中阻击过红军、晚年定居美国的华侨,对我访美人员说过,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当年红军的宣传深入人心,老百姓都跟着走;而白军都不知道自己为谁打仗。看过长征的展览,也许我们对长征及长征宣传的魅力有更深的感慨。今天,我们阔步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长征,不正呼唤着有影响力、感染力、战斗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宣传和动员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