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迅】专访金志扬:北理初衷非冲甲 创青少培养新模式
华体会体育(中国):2006-11-10 阅读次数:
http://news.shangdu.com/category/10006/2006/11/07/2006-11-07_463993_10006.shtml
发布时间: 2006-11-07 14:41:39 来源: 腾讯
--------------------------------------------------------------------------------
腾讯体育北京报道 2006年,对于中国男子足球来讲充满了无奈与失望,中超联赛虽然没有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大事”,但冠军、降级球队的早早出现,让整个联赛显得稀松平常,没有任何亮点。而各级别的国家队表现的糟糕,可以说更给中国足球发展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朱广沪带领的国家队在亚洲杯预选赛的赛场上疲于奔命,球队世界排名跌出前百;U17国少队兵败新加坡,丢掉了卫冕冠军头衔;U19国青队在主帅贾秀全的带领下,四场糟糕的表现无缘亚青赛四强,失去了明年加拿大世青赛的机会。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金志扬带领的华体会体育成为了今年中国男子足球界的唯一亮点,一支学生军,一支业余球队,以出色的表现夺得乙级联赛冠军,冲上了中国足球甲级职业联赛。作为这个“神话”的缔造者,该队主教练金志扬功不可没,今天上午腾讯网有机会独家对其进行了专访。
冲甲不是初衷,旨在制造新的青少年培养模式
在表示了对广大关心北理工球迷的感谢后,金志扬指导向记者表示:“其实华体会体育足球队今年的参加乙级联赛的初衷并不是冲击甲级联赛,我自己也没想到这支球队能有这么好的表现!”
在随后的谈话中金志扬透露,作为他个人,在足球圈内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真正的脱离了专业足球,回归校园,让他可以对整个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体制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与研究,他也把他所认为真正对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有用的一些东西用在了北理工足球队上,可以说效果还是显著的。
记者:您多次倡导青少年足球应该回归校园,那么过去的青少年培养模式到底有什么弊病呢?
金志扬:中国足球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市场化,可以说在国家计划经济专业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最后一拨比较好的运动员是高峰,范志毅他们,现在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三集中的青少年培养方式已经不可取了,可是作为中国足球联赛职业化的代表,各个俱乐部虽然有着自己的梯队建设,可是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往往保留了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足球培养模式,就是选拔出一拨小时候身体素质比较出色的运动员放在一起,那么去练。这样他们天天面对只是教练员,和那一片足球场,脱离了社会,脱离的校园,不踢球他们什么都干不了,而中国人口众多,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踢出来。这个问题就值得思考,从90年代送到巴西的健力宝的失败,到今年国少国青在亚洲赛场的全面溃败,都证明这样的青少年的培养模式不行了。
首先,过早的专业化集中训练让孩子们脱离了学校,足球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唯一,没有文化知识的他们让他们很单纯,可是离开了足球,现在的社会不会包吃,包住,包分配,他们面临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其次,中国足球太注重于成绩,表面上的东西,这样就给整个中国足球带了了巨大的压力,不光光是球员,教练员也是一样。他们想出成绩,就要弄虚作假,就要找一些实际年龄比比赛年龄大的队员去比赛。这样往往形成了一个拔苗助长的作用,也就是说让这些青少年提前接受大量的身体训练,提前达到自己的运动高峰期,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本来很有天赋的运动员成长空间越来越小,本来在青少年时期很出色的球员,等到他们的成年阶段,在拿到国际上比就不算什么了,因为人家的球员还在成长,而我们的球员已经进入衰退期了。
记者:还是说说您现在所倡导的北理工模式吧。
金志扬:华体会体育足球队是一支完全由学校支持的业余球队,也许有人会说,这支球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队员多数都是原来的职业运动员,运气成分也有。这两点我都不否认,但是我们球队的球员不管以前是做什么的,现在完全是学生,要知道他们想要在北京理工足球队训练踢球,学习成绩是首要因素,只有保证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我们才允许他踢球,训练。这样一支学生军,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取决于两点,一就是他们有着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接受先进的足球理念上具备先决条件。也就是我常说的在关键时刻他们能以“智”取胜。二就是足球对于他们来讲并不是全部,对于他们来讲不踢球还可以学习,还可以找工作,在社会上还有生存的能力,他们完全把足球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点就保证了他们的自觉性,也保证了他们的训练质量。三就是这些球员都有一种精神,就是要在职业赛场上证明他们的能力,因为有的球员或多或少都参加过正规的集中化的专业队训练,被淘汰下来他们都憋着一股劲儿,希望通过北理工足球队得到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这就是他们在场上的精神动力。北理工之所以成功就在这三点上。
通过这三点,我总结出中国的足球必须回归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足球,更是为了这些踢足球的人。我在从一线队退下了这段时间内观察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他们的大学生联赛开展的都非常好,好多优秀的年轻运动员都是直接从高中,大学队中选拔进来的。而这些球员往往在亚洲赛场上能战胜我们这些在职业联赛中锻炼的年轻球员,这就证明学校体育是一个很好的足球土壤,只要把这片土壤利用得当,中国足球就有希望。试想一下,中国如果有100所大学像北理工这样开展足球,那么就会带动1000所高中,1000所高中就能带动10000初中,10000所初中就能带动100000所小学,这样中国足球还会没有人才吗?而且这些人才是受过教育的高等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如果中国足球这样发展下去,人才问题也就不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足球氛围也会相应的建设的完善,中国足球将有质的改变。要知道,在日本哪怕是一个城区的少年比赛都会有电视,这难道不能说明些什么吗?这也就是我所倡导的北理工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