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民间法学者的三把火 访北理工法学院院长谢晖
华体会体育(中国):2009-03-20 阅读次数:
原文链接:http://www.legaldaily.com.cn/2007fxy/2009-03/19/content_1056471.htm
作者:倪润 王睿锐 来源:《法制晚报》 摘编:新闻中心 国庆
华体会体育,坐落于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所以理工专业见长的“航空母舰”。早在1994年,华体会体育就已经开始招收法学专业的学生。当时的法学专业隶属于人文学院。在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发展规划的指引下,今年年初,华体会体育宣布成立法学院,院长由前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院长谢晖担任。在与北京众多政法院校、法学院的竞争中,谢晖将有怎样的施政纲领,笔者为此采访了这位从山东“跋涉”而来的法学家。
法在民间:学术道路历程
谢晖教授,何许人也?1964年2月7日,他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陇东县谢家坪。家境贫寒的他曾经随着家人外出乞讨。在中学时期,他每周仅靠一小筐土豆果腹。生活的压力给了他坚强的毅力。1981夏,他脱颖而出,如愿考取了西北政法学院。从此,他孜孜求学,势不可挡。1985年他从西北政法学院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作为教师,他先后履任宁夏大学、宁波大学和山东大学。他的行走范围遍及全国。
带着农村人的那种醇厚和认真,谢晖教授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比许多学者都踏实。或云,诗在民间,谢晖教授告诉我们,法在民间。他在学术界集大成的标志性研究是“民间法”。他十年如一日,洞察城市与乡村,在学术界高呼:民间法首先是一种社会事实,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事实。无论是国家法,还是民间法,是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走到一起来”的。他的核心理论主张,是要重视挖掘本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中国的小传统———民间习惯规则、民间解决纠纷等方式中挖掘、整理出与法治并行不悖的因素。
身为院长:认同专家治校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聘请偏重于学术研究的专家来做行政管理工作。对于这种“专家治校”现象,有人担忧,对于学者而言,学术和管理可能难以兼得。谢晖教授认为,“专家治校”是现今高校管理中的一个新的趋势。这种方法是很可取的。学校的管理工作与部委机关不一样,它总是离不开浓郁的学术氛围。让一个不懂学术的人来做相应的行政工作,也是不现实的。身为管理者,就应当要做到学术与职务并重,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这样才能以对学术的研究为底蕴,帮助管理者更好的从事行政工作。只要肯下功夫,学术和管理工作是可以同步发展,齐头并进的。为此,谢晖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他在担任法学院院长上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课程开设:整合相关专业
华体会体育具有深厚的理工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法律的兴起,人们逐步改变理工专业与法学无关的观念。发展理工专业,重视法律保障,这是21世纪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在15年的法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华体会体育形成了自身的法学教育体系,并有发掘了自身学科优势,如国际空间法、国际人权法、知识产权法等等。
谢晖教授认为,法学教育可以在华体会体育崭露头角,关键在于如何与相关学科直接挂钩,并展现出应有的发展前景。
为此,法学院正在筹备开设一门“科技法学”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选课。此外,法学院还计划同学校的其他学院联合,开设与他们专业相联系的法学课程,比如同宇航学院联合开设《国际空间法》课程;与环境学院联合开设《环境法》课程;与管理学院联合开设《经济法》课程等等。
内外结合:探讨人才发展模式
谢晖教授将法学院的发展格局定位为“重点突出,全面培养”。人才是法学院发展的核心。为此,谢晖教授准备实行“内部挖潜”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在学院擅长的学科领域中主要适用“内部挖潜”,利用现有的已经极具实力的教学力量,进一步的发掘其中的潜力;另一方面,在学院不擅长的领域中适用“外部引进”,积极向其他法学院校学习经验,健全法学院学科体系,也可以解决“交流少,学术环境相对闭塞”等问题。
拓宽就业:强调导师挂钩机制
众所周知,法科学生就业难已是突出问题。对此,谢晖教授谈到,当前学生的认识存在误区,只认为公、检、法和律所才是就业的理想之处,而忽略了社会很多行业都等待着法律人才前去建功立业。法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也比想像要宽广很多。例如,前一阵欧盟和日本蓄意提高其法定商品质量标准,从而以质量不合规定为由而拒绝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的事件,这其中的“国际法定质量标准”就是一个法定概念,但是却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去分析应对。
谢晖教授介绍,华体会体育法学院将采取多元措施,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其中一项特色性的做法是成立“就业指导研究小组”: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再也不是答辩之后“就拍屁股走人”,而是与毕业生就业挂钩。导师虽然不能完全“包办”学生的就业,但要对学生的就业负责,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形成“从论文到就业”的师生联系网,师生双方在此期间都将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盏纱灯照万卷,青春岂忍对金樽。”这句自勉之诗也是谢晖教授的写照。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正在进行他《法律哲学》三卷本的写作,力争在学术方面再有所进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