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撬起发展新杠杆——访国务院参事、华体会体育郎志正教授国务院参事、
华体会体育(中国):2009-05-19 阅读次数:
原文链接:http://www.cqn.com.cn/news/zgzlwlx/259983.html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2009年5月15日 摘编:新闻中心 国庆
郎志正 著名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现任国务院参事、华体会体育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著有《质量管理及其技术与方法》等30余部著作和100余篇论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国务院参事、华体会体育教授郎志正先生的眼中,质量宏观管理是政府开展监管工作的基础,是大质量观下撬起发展质量的新杠杆。
“为什么要搞宏观质量及其管理,质检总局王勇局长为什么重视它,就是要找到前进的方向。”郎志正说,“往哪个方向走,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质量宏观管理管什么?怎么管?郎志正在自己的书房中接受记者的采访,亮出了自己的最新观点。
概念基础上:用“大质量”关注发展质量
“质量宏观管理应该建立在大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要关注发展质量。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郎志正说,从范畴角度看,大质量概念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还包括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环境质量、教育质量、人口质量等等。从过程和结果角度来看,大质量概念,不仅仅是讲过程,还要考虑它的结果。过程决定结果,结果是目的。从组织角度来看,质量和质量管理要渗透到组织所有的部门、从上到下所有的肌体里面去。从系统角度来看,大质量概念要求系统最优,接口可靠。从特性角度看,大质量概念不仅包含了产品的固有的特性,比如说性能、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等,而且包括人们所赋予的特性,比如经济性、时间性,还有安全、环保、节能等。
郎志正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量。发展也是一种事物,它也有质量,那就是发展的质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怎么样发展,现在是非常明确的,要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发展。发展质量不能只讲GDP,更要讲可持续发展。质量宏观管理,不能光考虑经济,还要考虑社会。在社会发展中,要考虑怎么建立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研究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到发展的质量,有质量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质量宏观管理应该关注发展的质量。这一点非常重要。”郎志正说。
路径切点:追求卓越的实体质量
“质量宏观管理首先应从实体质量入手。”
郎志正认为,对质量宏观管理的研究,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思路,从实体质量入手,也就是从一、二、三产,从农产品、工业产品、建筑业产品、服务业产品质量入手进行研究。以实体质量入手,并不是说实体质量就是质量宏观管理的全部,它只是切合实际的、很好的切入点。之所以把研究对象主要限定在这样一个范畴里,从实体质量入手进行研究,是因为比较好操作。假如一开始研究就包括环境、安全、和谐等,这样范围过大,难以控制,难以得到好的结果。
“质量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对企业的引导。”这是郎志正的又一个重要观点。
郎志正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企业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细胞,没有企业,国家和社会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就造成失业,这次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企业倒闭和订单流失才出现失业问题。质量宏观管理,就是要引导企业走向优良和卓越。
用什么来引导?我国已经有了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通过在全国推广这个标准,目前已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目前,关于怎么来理解追求卓越,怎么要修订这个标准引起了争论。我认为应结合中国的国情追求卓越,而不是照抄美国的东西。ISO9000是最基础的东西,全世界可以统一,但追求卓越,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文化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制度不一样,不能全盘西化。”郎志正说。
推进《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对企业就是一种引导。实际上不仅是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也有引导作用。比如说,TD-SCDMA,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先有技术,然后形成标准,再用标准引导这个产业的发展,用标准来推动这个产业。
评价模式:数量化与非数量化相结合
中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轨道,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个词序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深化:“快”,强调的是发展速度。“好”,强调的是发展质量。“好”字当头,说明质量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转变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中最大的亮点。
“任何事情总得有评价,评价就要有评价的方法。物价的指标是CPI、PPI,快有GDP,‘好’就是质量,宏观质量用什么指标来评价?可以叫QPI。这个指标怎么样来制定,我们有一个想法,有一个方案,这个研究刚刚启动。竞争力指数只谈了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比较,没有真正涉及到‘好’的问题,现在我们提出从这里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郎志正说,以后可以用QPI对宏观质量及其管理进行评价。
怎么样研究质量宏观管理?郎志正认为,应该是数量化的方法和非数量的方法相结合。
“为什么有这个提法,因为很多学者对中国实际不了解,只想单纯从数学模型上解决问题,常常与实际脱节。不是说不要建模,也要建模,但要一定从实际抽象出来,应该用数量化方法和非数量化方法,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要结合国情。”
比如说,顾客满意度,怎么数量化,还是要调查每一个顾客,满意不满意?或比较满意,或不满意,或极不满意,等等。这是数量化方法吗,实际也不是,但它又能统计出数字。很难说它是数量化方法或非数量化方法。质量宏观管理要量化和非量化的方法相结合。
实施要则:完善制度,持之以恒
郎志正认为,质量宏观管理及其评价的实施,需要长期坚持。要正确认识质量宏观管理的特点,切忌浮躁和急于求成。由于质量宏观管理研究的探索性、长期性、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非共识性,应当鼓励发扬长期坚持、不断深化和发展。就像股票指数,通过数据的累积,来看趋势。要长期坚持,切忌浮躁和急于求成。不要搞运动式。
同时,要建立在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因为体制和机制影响了整个质量宏观管理的走向。
比如说食品监管,现在是五段管理,就容易出现接口问题。一个系统,最容易在接口的地方出问题。接口怎么联系,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制来解决这些问题,至少应有一个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职责。这就是体制性问题,质量宏观管理就是要克服体制上的问题。
除了体制问题,还有一个机制上的问题。宏观质量及其管理,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怎么改善机制,让各方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包括国家,行业,省市区地方,企业,都能发挥作用,这就要建立激励机制。
最后,质量宏观管理要靠法制。关于法制,国务院参事作了很多工作。体制机制由什么来定下来?是由法制。是用法制把它定下来,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质量宏观管理方向明确,方案可行,能够实施,只有依靠体制机制法制才能做好。”郎志正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