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我校杨东平教授撰文-需要一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
华体会体育(中国):2009-06-26 阅读次数:
原文链接:http://www.gmw.cn/01wzb/2009-03/19/content_899662.htm
来源:《文摘报》2009年3月19日 摘编:新闻中心 国庆
多年来,华体会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问题。他说: “教育GDP”以数字为本,不是以学生、以教学为本。
对比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发生异变。大学变得越来越浮躁,与80年代的理想主义和安心求学的状况很不相同。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来自市场和商业的力量,教育产业化和功利主义造成的影响;一是行政化、官本位的价值,侵蚀着学术本位、学术自由的价值,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精神和文化造成伤害。
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过程中,对数量与规模的追求,压倒了对教育公平、教育品质的追求,教育界把数量、规模、速度、升学率等称之为“教育GDP”,与经济领域片面追求GDP的情况是一样的,某种程度上是以数字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本。评价学校的标准也是数字指标:学科点、科研经费、论文数,等等,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规律。现在教学被放在比较边缘的位置,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是科研和论文。
择校制度“公然地挑战教育公平”
从全国统计来看,总体上农村学生的比例是在增加的。然而,农村学生大量集中在地方院校和“三本”院校,在专科层面。在研究型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明显下降。如清华、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低于20%。
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所谓的“文化资本”理论。就是家庭条件越优越,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就越好。所以优势家庭的子女本来在学业竞争中就占据优势,这在全世界都一样。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特有的,就是择校制度。这一制度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合法化,交钱就可以换取教育机会,从而极大地加剧了社会差距。择校收费是一个非常坏的制度,公然地挑战教育公平,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制度。
我们需要的是一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而且需要拨乱反正,需要改变我们的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评价制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