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报】北理工副校长李和章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孕育新思维 人才培养模式永续创新

作者:华体会体育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和章   来源:中国电子报2009年9月22日  摘编:新闻中心  国庆

原文链接:
http://news.cnfol.com/090922/101,1587,6559489,00.shtml   

    产业助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企业能弥补学校专业教育的不足。

       为了加强传统学科的建设,华体会体育积极探索同企业合作的模式,学校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加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因为:第一,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学生只有走出学校,走到应用的最前沿,才能使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信息人才;第二,企业能弥补学校专业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往往更强调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恰恰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第三,企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联合培养,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学了东西有什么用;第四,到企业锻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第五,校企合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与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能有效发挥学校就业和创业的优势,从而提高人才素质。

      校企合作模式有待创新

  ●高校和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一致性,也有各自的需求,因而要探索更加成熟的联合培养模式。

  ●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学生贡献更大,企业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高校和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一致的目标性,也有各自的需求,因而要探索更加成熟的联合培养模式。高校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企业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塑造。为此,华体会体育确立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提升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也因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近几年,华体会体育提出了三个层次培养人才的模式:第一,要培养具有领军人物潜质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第二,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研究型工程师;第三,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骨干人才。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基础教学。为此,学校成立了基础教育学院。而企业更希望他们能学以致用,尽可能地缩短在企业的适应周期。我们为此专门成立了软件学院,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定制型人才。大量实践证明,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学生贡献更大,企业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人才培养新思维

  ●校企合作搭建了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互惠的平台。

  ●校企合作应结合产品特色、学校需求等,把公司的诉求与学校紧密结合起来。

  近几年,华体会体育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学校积极致力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搭建,通过联合举办学科竞赛、组织开展非毕业生就业见习、组织学生参加产学研各个项目、组织学生到愿意接收学生的企事业单位去实习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我校与NEC举办了五届大学生设计竞赛,软件学院连续3年举办了亚信杯软件设计竞赛。我们在全球率先推出了非毕业生见习计划,以学校的名义联系企业,为准毕业生们提供到企业见习的机会。

  我校已经同一批沿海城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借助产业园项目培养优秀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学校在光电技术领域与广东省中山市进行了合作,中山市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由政府出资,支持学校完成从科研到成果转化的过程。学校收取知识产权的费用,企业获得了产品的利润,政府获得了更多的税收,三者实现了共赢。

       校企合作提升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中国的本土人才并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首先,我认为创新需要基础,即我们的知识功底,这是高校的责任;第二,创新的基础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只有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才能有创新;第三,我们要有实践,要能够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实现创新。

  目前的电子人才需要具备两项素质:一是知识功底一定要深,二是知识面要广。以产品设计为例,如果你要当设计人员,你不但要有电子信息专业的知识,还应该有工业设计、环保、节能的知识等。大学应该让学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大学教育的长期研究特性要与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校企合作的平台是产品联合开发和科学研究。

  高校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一个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要跟随行业和企业、产业的发展;第二,高校教学要进行多种实验,这些实验都需要实验设备及实验场地,校企合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就是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共同研发的桥梁。我们的准毕业生搞毕业设计的时候,包括我们的研究生搞课题研究的时候可以到企业中去。我们还要采取辅导老师制,请企业的专家来当研究生的导师和本科生的辅导老师,要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合作需要有平台,这个平台是产品联合开发和科学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