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中国体育报》3个版面系统报道北理工足球队

来源:中国体育报 李刚、李雯、林剑   摘编:党委宣传部 张巍

  6月4日出版的《中国体育报》以《足球足球季风纵情北理工》为主题,在头版、第4版、第5版中分别刊登了《直接引语》、《弱势但强势着》、《理工足球 学生本色——专访华体会体育副校长李和章》、《谁动了北理工的资格》、《总经理“报账”——专访北理工足球俱乐部总经理刘启孝》、《央视择机择时转播比赛——专访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 》、《成长·北理工》、《金3点助力校园足球——专访总教练金志扬》、《带学生军非常快乐——专访主教练边立军 》、《不“职业”依然有作为——专访队长卢斌 》、《如果热爱,其他都是浮云——专访教练袁微 》等11篇文章,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北理工足球队进行了报道,现将有关内容摘编如下:

    


  头版报道网址:http://read.sportpaper.cn/zgtyb/html/2011-06/04/node_2.htm
 

 

直接引语

  
    《功夫熊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静下心来面对困难,不要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中国青年男篮队员罗汉琛在快乐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对青年人非常重要。  

  再次进决赛了,虽然很辛苦但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付出,再辛苦也值得,希望有个完美的结局,加油!

  ——闯进法网决赛,李娜创造了中国女网新的纪录。

  昨天(6月1日)带儿子请米卢吃饭,回忆起十强赛,五里河,国家队,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已经十年。依然没变的是米卢的睿智,狡黠,活力,热情。支持他,关注他,祝他在卡塔尔生活,工作一切顺利,常回来看看。

  ——足球名宿郝海东对往事的追忆唤起了许多人的昨天。  

  有时候我会跟拉法或者安迪一起吃个晚饭,但在当下我们各自正为自己的历史地位拼得你死我活时,彼此都很难成为真正的知心好友。

  ——在被问及和两位同样天赋横溢、才华出众的同龄人的私下关系时,塞尔维亚网球选手德约科维奇如此表示。
 
 

弱势但强势着

李刚

  
  北理工足球队征战中甲,前四年为保级疲于奔命,新赛季依然如此。

  人往高处走,为什么偏偏北理工“不求上进”?

  因为他们不职业——这支球队的主体基本由学生构成,半“工”半读,不像职业球员,靠踢球挣钱——实力可想而知。然而,五年以来,北理工队在中甲顽强地活着,没有哪支职业队敢轻视他们。

  面对弱势力量,那些中甲强队为何提心吊胆?这大概源于北理工队的强势精神。

  职业足球踢多了,难免世故,考虑问题也大多“职业”。但学生哪有那么多顾忌,上场就是踢球,踢球就得玩儿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于是搞得职业球员反倒有些缩手缩脚。

  学生军打拼职业联赛本已另类,如果再配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猛,无疑成了职业赛场上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没有高额收入、没有优越条件、没有前呼后拥……场上是球员,场下是学生。是什么驱动他们心甘情愿投身足球?

  只有热爱。在校园的球场上,看不到学生军对金钱的追逐,进入视线的只有为荣誉的拼搏,这里的足球很纯粹。

  北理工这股弱势力量显然无法成为现在职业赛场的主流,虽然他们已在中甲拼争了四年,但未来还能生存多久,无人可以断言。说不定在某个时刻,北理工会消失在中国的职业球场上。不过,他们的强势精神却会持久地深入人心。而这,理应成为中国足球的新坐标。
 

  四版报道网址:http://read.sportpaper.cn/zgtyb/html/2011-06/04/node_5.htm

华体会体育副校长李和章
理工足球 学生本色

   
  北理工驰骋中国职业足坛多年,虽然在诸多方面无法与职业队相提并论,但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貌。2011赛季中国足球联赛,央视唯独青睐这支学生军。是什么使得北理工引人关注?或许北理工队队歌诠释了其中的奥妙——

  阳光下的奔跑,风雨中的期盼,心中的火焰点燃绿茵战场。我们是风,不被左右;我们是风,无法阻挡……

  2011赛季是华体会体育足球队征战中甲第五年。这支被称为“队员没有工资、比赛没有标准主场、俱乐部没有职业化”的“三无”队伍,如何屹立于职业赛场与“正规军”抗衡?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华体会体育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和章,他诠释了体育回归教育、教体结合的“理工之路”。

  记者:2006年,北理工队获中乙冠军,次年升入中甲,校方怎么看待这一突破?

  李和章:作为唯一的学生军,当时我们的心气很足,球队获中乙冠军后,校领导、全体队员和全校师生都很兴奋。中国足协也非常支持我们进入中甲。

  记者:北理工在田径、武术等项目上具有优势,为什么这么重视足球?是什么使学校在财力和精力上一如既往地支持球队?

  李和章:足球是北理工的传统项目,许多优秀校友,如王云龙、洪虎、范伯元等在校期间都非常喜爱足球运动,有的还是校队成员。我们选择足球,为的不是广告效应,而是从育人和发展高校体育的角度考虑的。

  球队在韩国的冬训让我发现,韩国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足球队,而高水平的球队多达五六十支,而且韩国参加职业联赛的运动员七成来自于大学队。这反映出,学校在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上,我们与韩国存在差距。而人才培养更应着眼于全面发展,这当中包括体育。

  记者:如何理解“教体结合”?

  李和章: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体魄强健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发展足球能更好地带动学校的体育氛围和体育事业。更重要的是,体育是大学文化的体现,在高校中重视体育、文艺等方面的发展,实际就是注重文化发展。文化本身就具有育人功效,是大学宝贵的教育资源。体育本身具有进取、竞争、不服输的特性,当我们的学生看到队员们在场上拼搏,对自身也是一种教育。

  记者:北理工可以定位为职业队吗?

  李和章:算不上。2006年我们晋级中甲后,时任校长匡镜明教授提出:“第一,我们这支队伍还是学生军,学生的身份不变;第二,对这支俱乐部队伍,学校的管理模式不变;第三,这支队伍的非盈利模式不变。”我们的目标不是通过自身、社会赞助等方式养一支由职业球员组成的职业队,那将背离我们的初衷,也不符合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身份。队员们每天坚持晨读英语的习惯,上午上课、下午课后训练,周末打比赛,还保持着学生的本色。他们不仅在赛场上取得了成绩,同样也在考场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记者:北理工的存在对中甲的意义是什么?

  李和章:首先,作为地地道道的学生军,我们更希望在中甲的舞台上,展示通过中小学和大学培养的大学生队伍,体现“教体结合”、“体育回归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其次能在实战中提高、训练我们的队伍。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高校进行尝试。虽然我们的球队还相对较弱,但学校培养的学生军同样可以同职业队抗衡。我们坚持了五年,在某种意义上印证了这条路值得探索。

  记者:从教育角度讲,你是否希望有更多像北理工一样的球队充实中国足球?

  李和章:当然,大学里的足球队越多越好!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如今大学具备了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条件和环境,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是党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要求的。我们不应仅通过文化课的独木桥来决定孩子的职业与未来,这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对体育的重视,将小学、中学与大学相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足球人才培养链,给喜欢踢足球的孩子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学习机会,进一步规范和有针对性地加大体优生的招生力度。只有爱好足球的孩子获得了更好的深造机会,才能真正增加中国的足球人口,才能实现“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目标,才能真正抓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

  提高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地位,给它一个名分,像CUBA一样,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样才能组建起真正的大学生足球队。

  记者:球队有没有冲超的目标?

  李和章:以球队的性质和学校对球队的定位,球队没有冲超的目标。

  记者:对北理工教体结合模式的尝试,你有何希望?

  李和章:我有两个心愿——第一,希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包括有文化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第二,能有更多的大学开展校园足球,当然也包括中学和小学,从而带动中国足球的发展。最后,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校足球队的关爱、支持和帮助。
 

 

谁动了北理工的资格

  
  在中国足协,有关北理工参加职业联赛的资格是不能触及的,因为无论是2002年最先推出的18条版《中超俱乐部标准》,还是2009年出台的54条版《职业俱乐部标准》,抑或是最新的19条版《中国足球协会职业足球俱乐部准入标准》都明确规定,参加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俱乐部必须是“职业足球俱乐部”,且在软硬件条件上都有明确的要求,而以“学生军”身份参加中甲联赛的北理工足球队显然不符合这些要求。

  然而,在我国现有的足球体制下,并没有规范的学生足球联赛。目前的小学、初中联赛是2009年执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时启动的,高中、大学联赛则一直是中学生体育协会、大学生体育协会勉力维持。反观近邻日本、韩国,每年都有有组织、成规模的大学生、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小学生全国联赛,从中走出的职业球员、国家队球员不在少数,而我们只有形式上的学生联赛,想要真正实现“教体结合”,从中挖出璞玉,暂时还是一厢情愿。

  至于北理工,之前也是参加大学生足球联赛,但由于自身实力比参赛对手强很多,根本找不到对手,发展到最后,只能“独孤求败”。2006年,北理工参加中乙联赛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只是没想到居然获得了那个赛季的中乙冠军,杀进了中甲联赛,给中国足协制造了资格界定的难题。

  如今,中国足协对北理工的资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因为没有适合北理工发展的土壤。近期,中国足协已决定将大学生体育协会纳入会员单位,并扩大大学球队参加中乙、职业联赛范围,可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真正实现教育界的自我消化,将“教体结合”从纸面落实到行动上来,还需要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成为我国足球金字塔的重要环节,而不是职业足球赛场上的“异类”。
 

总经理“报账”

 

  
  刘启孝,北理工足球俱乐部总经理。自球队建立,他始终陪伴左右。对这支队伍的成长,他了如指掌。

  作为北理工足球俱乐部的当家人,怎么过日子、如何把日子过好,是刘启孝时刻思考的,“我们的经费非常有限,跟中甲那些职业俱乐部没法比,所以得精打细算。”

  北理工足球俱乐部成立至今已近12年,从征战大学生联赛开始,到后来从中乙到中甲的跨越,这支球队的花销究竟是多少?学生球员的收入与职业球员相比,到底有多大差距?刘启孝的一份“账单”揭开了秘密。

  从2000年到2003年,华体会体育总共向球队投入40万元,平均下来,每年大致在10万元;

  2004年,10万元;

  2005年,10万元;

  2006年,北理工队参加中乙联赛夺得冠军并获得晋级中甲的资格,学校当年投入60万元;

  2007年至2008年,参加中甲联赛的北理工队得到“爱国者”的赞助,两年共600万元;

  2009年,“贵人鸟”赞助300万元;

  2010年,北京市体育局支持球队400万元;

  2011年,361°和AOC赞助550万元。

  刘启孝告诉记者,北理工足球队参加中甲联赛后,每年的支出大约在600万元到700万元之间,通过企业赞助还无法达到收支平衡,差额部分由学校贴补。

  “今年是北理工队第5年参加中甲联赛,这样的低成本运营,是其他俱乐部无法做到的。”刘启孝说,由于球员都是学生,因此俱乐部没有工资及奖金的负担,每月只向球员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

  根据华体会体育的规定,进入球队的本科生需在学校就读5年,于是有了下面的补贴标准——

  球员在校第1年,每月补贴100元;

  球员在校第2年,每月补贴200元;

  球员在校第3年,每月补贴300元;

  球员在校第4年,每月补贴400元;

  球员在校第5年,每月补贴600元;

  研究生,每月补贴800元。

  据刘启孝介绍,进入北理工足球队的学生,由学校免费提供伙食,以往的标准是每人每天40元,从今年4月1日起,调整为每人每天50元。再有,在校学生6人共住一间宿舍,而学生球员是4人一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特殊照顾。

  “北理工足球队能在中甲生存5年是个奇迹,如果换另一支球队,可能早就垮掉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与众不同之处。球员们是在为信念与追求而奋斗,这种境界是金钱无法企及的。”刘启孝最后说。
  

央视择机择时转播比赛 
 

   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近日向记者透露,央视将择机择时转播华体会体育足球队的部分比赛。

  江和平说:“我们支持北理工的探索,并会利用央视转播支持校园足球和学生军。我们不仅转播北理工的比赛,还在‘足球之夜’及体育新闻等栏目中加大报道力度。”

  对于“择机、择时”,江和平解释说:“我们不可能转播北理工的所有比赛,而要考虑届时的对阵情况、转播条件等。至于什么时候转播,转播多少场还没有确定。”

  谈及“北理工模式”,江和平表示,它值得推广和借鉴。北理工是校园足球的龙头。中国足球的发展、进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江和平进一步说:“除北理工的比赛,我们也会对篮球等其他项目的大学生赛事给予关注,比如大超联赛和CUBA等,目的只有一个,支持校园体育、学生体育。”

  江和平最后表示,如果可能,我们还会在网络频道转播大学生足球联赛以及未来的校园足球全国比赛。
 
 

成长·北理工

  
  ★2000年 华体会体育足球队成立

  ★2001年 首届大学生足球联赛季军

  ★2002年 第二届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

  ★2003年 第三届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七名

  ★2004年 第四届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大运会男足比赛银牌

  ★2005年 第五届大学生足球联赛第四名

  ★2006年 中乙联赛冠军,并晋级中甲

  ★2007年 中甲联赛第十一名

  ★2008年 中甲联赛第七名;大学生足球联赛季军

  ★2009年 中甲联赛第八名

  ★2010年 中甲联赛第十二名
 


   五版报道网址:http://read.sportpaper.cn/zgtyb/html/2011-06/04/node_6.htm     
  

金3点助力校园足球

  
  金志扬一生与足球打交道,但从教练到教授的转型,使他跨入全新境界,“在大学里,我找到了做职业教练的感觉。这跟在职业队执教截然不同。”金志扬认为,足球回归校园是大势所趋,这是中国足球的根本。

  进入校园近8年,金志扬依然关注中国足球的发展。他结合从教心得,提出三个观点——

  充分利用大学场地,提升足球人口数量

  金志扬阐述:场地是发展足球的基础条件,没有场地,即便小孩子有踢球的热情,也无济于事。过去,踢球的场地就不多,相当一部分孩子只能在胡同里过过瘾;现在,胡同已经成了停车场,哪儿还有踢球的地儿?!目前,许多投资者热衷兴建高尔夫球场,又有多少人考虑过建设足球场?以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的中小学为例,有几所学校拥有标准的足球场?没有踢球的场地,足球人口数量自然无法提高。在当前情况下,充分利用大学的场地资源或许会改变青少年后备力量日渐萎缩的状况。

  记者点评:多年来,足球场地数量不足一直困扰中国足球,破解这一难题需多管齐下。金志扬提出的“充分利用大学场地”无疑是一条可行途径。现在,大学配有标准足球场的体育场日常大多对外开放。与之相比,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开放程度远远不够。校园足球推出已近两年,如果只靠一支校队实现足球普及的大目标,那无形中又扼杀了多少孩子的足球梦?

  踢球能够上大学,这是孩子的一条出路

  金志扬阐述:一个孩子从接受足球启蒙,到最终成为职业球员需要十几年。在这个过程中,淘汰率近90%。如果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孩子过早投入专业化训练,一旦无缘职业队,那么进入社会后,就会因为没有文化而失去许多工作机会,进而给社会造成负担。大学足球向家长传递了一个信息——上大学可以踢球,踢球能够上大学,这是孩子的一条出路。现在,许多家长认为踢球没出息,于是带着孩子学奥数、学英语……这也是造成青少年后备力量急剧减少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让家长看到孩子踢球能够上大学,那么家长还会阻止孩子的这个爱好吗?

  记者点评:对孩子培养的成败关乎其一生,关系其家庭,没有哪个家长愿意拿孩子的未来当赌注。中国足球此前的后备力量培养模式,并没有切实考虑那些被淘汰者的出路,因此家长对孩子踢球的支持率大幅度下降。如果孩子能在接受足球培训的过程中完成高等教育,后顾之忧得以解决,想必不会再有家长反对孩子踢足球。

  只有获得切实保障,家长才会认可踢球

  金志扬阐述:我们不能只为孩子和家长编织足球梦想,必须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保障,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孩子投身足球。我在华体会体育任教近8年,这些踢球的孩子个个是好样的,不仅具有足球才能,在学业上也相当优秀。他们都是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所学专业的学位,有的还考取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足球队里每年的毕业生,都是各用人单位竞相争抢的人才。不夸张地讲,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是有保障的。我想,这也许是足球带给他们最好的回报。

  记者点评:竞技足球对于每名球员只是短暂一瞬,他们退役后还要面对现实。俗话讲,艺不压身。踢球者通过大学的锤炼,还可获得其他技能,这是他们今后的立身之本,也可使他们未来的生活得到保障。如果足球具备了这样的功能,远比通过它在短期内创造一定价值更有意义。
 

 带学生军非常快乐

   
  边立军在2011赛季担任北理工队主教练,他坦言,球队的目标仍是保级。

  一堂训练课刚结束,边立军叫住了乌拉圭外援加西亚,并通过翻译告诉他,对他的状态不满意。一番交流后,边立军希望加西亚每天都以最好的状态训练、比赛,并不停嘱咐他要爱护好身体。

  边立军曾任教于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北理工2000级老队员大都是他在人大附中时带出来的。相比职业队,学生军个子没人家高、速度没人家快、能力没人家强……“靠的是情绪控制,打整体足球。”边立军说,“对方急躁时我们不急,对方胡踢时我们不胡踢,用智慧指导踢球。”他希望在这方面能给中国足球带来些变化。

  与职业俱乐部为名为利不同,边立军说,他执教北理工是为了梦想。“非常快乐!因为我喜欢足球!”他觉得通过训练,使孩子们在技术上有所提高,是非常快乐的。不过,边立军也感到了压力。“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在想怎么带好队,怎么在比赛中打出成绩,这跟职业队没有区别。”

  北理工前四个赛季都处于保级集团,本赛季的道路依然艰辛。目前,中甲联赛赛程近半,北理工暂排名最后,保级压力非常大。“能在职业联赛站住脚,带动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去尝试校园足球,对于推动中国足球一定有好处。”边立军最后说。
 

   不“职业”依然有作为

 
   北理工队队长卢斌是天津人,十八九岁时曾在泰达踢过一段时间,因为上学的欲望强烈,便来到了北理工。

  “毕业后也许不会搞足球,但我们的选择面会更宽。”面对未来,卢斌如是说。高他一两届的球员毕业后,大都去了理想且对口的单位。“既有学历,又会踢球,单位特别喜欢要。”今年,卢斌即将本科毕业,随后会继续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在他看来,通过本科双学位和研究生的学习,也许自己十年之后的事业发展会优于职业球员。

  学生球员的生活节奏很紧张,上午8点到12点上课,下午3点开始训练。结束训练,吃过晚饭,18点40分开始上课。“不上课也得自习,学生嘛!”卢斌笑着说。

  每天训练两小时,同职业队全天候训练相比,自然会有差距。可学生军会把两小时当五小时用,每人都很认真,拼尽全力。卢斌笑言:“就像上体育课似的,大伙都高兴、都愿意踢。”

  少了职业化的浮躁,少了烦恼与杂念,北理工的学生球员在球场上只为热爱与荣誉。 
 

如果热爱,其他都是浮云

    今年29岁的袁微是北理工队的第一代队员。作为元老,他现在的身份是教练,并留校成为体育部的老师。

  从学生到老师,从队员到教练,袁微对球队的理解更为深刻。“毕竟不是职业队,训练时间和身体条件都有不足,但我们追求的是效率。”他说,“正因为我们是学生军,才要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动脑踢球。”

  训练对于还有学业压力的队员来说很辛苦,但袁微认为,如果热爱足球,即使再辛苦也值得,也心甘情愿,“如果你热爱足球,其他的就都是浮云了!”他笑着说。

  据了解,学生球员没有工资,他们能得到的只是每月100元至800元不等的补贴。对于某些球队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的奖金,学生军会有什么想法?

  “我们寻求的是精神和素质上的提高,有些东西不能用金钱衡量。”袁微说。扎实的学生时代,为今后更长的人生道路做了铺垫。回忆起球场上的激情、队友间的友情,袁微感到幸福,“年轻人都要吃苦,现在回味起来,都觉得很甜。”

  (审核 刘明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