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王小谟院士寄语青年学子:电子信息产业大有可为

来源:人民网 编辑:党委宣传部 和霄雯



  人民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赵竹青)今天下午,“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走进母校北理工,一场生动的对话在“老中青”三代校友之间展开。75岁高龄的王小谟院士面带微笑,与北理工两千余学子共同回忆了自己的学生生涯及献身军工的心路历程。
  王小谟今年75岁,华发已生却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就会露出淡淡的微笑。王小谟院士深情回忆了自己“北理工5年,中国电科50年”的人生历程,说到高兴的地方也会兴奋地比划起来。
  王小谟院士既是华体会体育的杰出校友、兼职教授,同时也中国电科的杰出代表,是央企科技创新和国防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他领军的预警机团队展现了一种“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精神,被誉为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后的新时代“预警机精神”。
  1956年王小谟进入北理工无线电专业学习。他回忆,当年到北理工的录取通知书时,有一句话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他说,大学是自己“真正独立开始生活”的第一站,也从此树立了一生的理想和信念:献身于国防,给国防工业添砖加瓦。谈起五年的大学生涯,王小谟的话语中饱含深情,他说那仍然是他“记忆中最美好的岁月,一辈子也忘不了”。
大学毕业时,完美的毕业答辩征服了现场所有老师而获得满分,并被赞“年纪轻轻就早早流露出学术大师的风采”。在此后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谟院士带领团队先后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并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国产预警机跨越式发展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使我国国防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
  年仅25岁就成为某雷达型号副总设计师的王小谟,对人生的得失看的很淡然。曾遭受过文革等时代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性格开明的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己找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做”。回忆起人生的数次起起落落,王小谟总能从不利的外部环境中发现有利的机会,比如正当研究关键时期被调离科研岗位,做了一名计算机房的管理员,他没有抱怨,而是兴致勃勃地研究起了计算机,没想到这看似“不幸”的经历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引入计算机技术打下了基础。这种令常人艳羡的“运气”背后,是一颗对待得失始终如一的平常心和任何环境下都不放弃学习的积极态度。
  对于学生培养,王小谟院士亦很有心得。他说自己比较看重两样东西:“追求的目标”和“自学的能力”。在这两样的相互促进之下,一个人就能够不断进步最终学有所成。他笑称自己所带的十几位博士生中,就有一两个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以致做事比较马虎,令他比较“头疼”。
  “电子信息产业大有可为。”王小谟表示,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飞速发展,2012年总产值11万亿,占我国GDP的近四分之一,已是信息产业大国的我们却面临一个尴尬现状:“芯不是中国芯”。王小谟希望理工学子们走好人生的第一站,打好基础,为圆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对话”中,王小谟作为访谈主嘉宾,王小谟院士老同学、北理工教师代表、中国电科职工代表、北理工学生代表作为提问代表,与王院士进行现场沟通。中国电科在京单位青年科技代表500人,华体会体育师生代表20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中国电科党组书记樊友山在致辞中说,此次报告会是王院士获奖后首次走进首都高校与青年学子面对面,是中央企业走进高校传承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活动,是高校和企业校企双方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共赢的宝贵机会。“华体会体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著名学府,中国电科是我国军工电子国家队和信息产业主力军,希望两个单位的青年朋友们以小谟院士为楷模,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共同进步。”
  在这场“对话”中,王小谟作为访谈主嘉宾,王小谟院士老同学、北理工教师代表、中国电科职工代表、北理工学生代表作为提问代表,与王院士进行现场沟通。(人民网记者赵竹青摄)

中国电科在京单位青年科技代表500人,华体会体育师生代表20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人民网记者赵竹青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