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大学校园的“人际江湖”:舍友如“高手过招”
华体会体育(中国):2013-05-06 阅读次数: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党委宣传部 和霄雯
海淀密集的大学区附近,相隔不远就是一座座安静的校园,肃穆的大理石门柱里面,是无数飞扬绽放的青春,也是曾经的“象牙塔”。然而,最近接连发生的同学伤害案件却使美丽的校园笼罩了一层阴霾,从“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到“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校园人际关系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巨变?
“学生基本有四种人,混学生会的、混社团的、混班里的和自己混的。”一所重点大学四年级学生林明给记者描述他们的生活状态,大学的人际关系被他总结为“混圈子”,大家都混迹在其中各展才能,为了人脉、奖学金、工作机会和保研名额,也为了志趣、分数、社会经验或者爱情……总之形形色色,如同江湖。
大一男生
从单纯到“腹黑”
社团如“江湖门派”
“加入一个社团有会开,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会上你能认识到学长学姐,他们的指点将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这是一笔相当巨大的财富。”大四学生林明有着丰富的“混社团”经验,并认为社团使他迅速成长,“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得多。”他正在制作毕业简历,社团经历是他重点渲染的内容,因为据说不少工作单位会对学生的这方面经验感兴趣。
每年大一新生的报到结束后,高校社团都会展开抢人工作。校园大道上挂满了横幅,彩旗飘飘,社团桌子前摆着社旗,高年级同学坐在桌子后面,面前一摞报名表,人声鼎沸,这种场景被戏称为“百团大战”。“学生社团是进入职场前的小演练,锻炼你的社会人角色,帮你找到未来的人脉资源。”林明对社团这样定性。
林明喜欢诗歌,大一的时候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一个诗社。最开始,他参加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志趣相投的人。进去以后才发现,一些学长们的兴趣并不在诗歌,“社长高我们一级,当时要求学员交50元的会费,说是定诗集,拿到诗集一看,才知道是社长自己写的,据说他自费出诗集花了5000元,只好自己卖书填补这个亏空,诗社的新会员就成了挨宰的对象,而且,那诗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接着,他们又发现社长在忙着追求新来社团的漂亮女生,对团里的活动一点都不上心,社团里一片乌烟瘴气,林明提出了好多改进诗社的建议,都未被社长采纳。不久,一个几十人的诗社就分成了好几派,其中一派打算“夺权”,罢免原社长,而他们推举的新社长人选就是林明。
“我就这样被推到了一场夺权大战的风口浪尖,我原本不感兴趣,后来又想,只有当了社长才能实现自己改革诗社的想法,才能真正为大家做点事,就同意和他们一起干了。”就这样,一个喜欢诗歌的男孩被裹挟进社团斗争,从单纯变“腹黑”。他们暗地搜集证据,秘密开会争取其他成员,最后以向学校揭发检举相威胁,迫使原社长辞职让位。
林明成为新社长之后,却发现组织一个几十人的团体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纷争。”他引用金庸名言。首先在收取会费的问题上,就无法达成一致。有前车之鉴,大多数会员不同意缴纳会费,认为会费只有社长一个人有支配权,无法监督,他们想找小企业拉赞助,也没有拉到,结果已经排版的诗刊因为没有经费印刷而彻底告吹。虽然组织大家看了几次电影,但是诗社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不到一年就解散了。
以后的几年,林明参加了多个校园社团,一度还进入学生会,干得风生水起。“大学像江湖,而社团就是里面的门派,学生会是少林武当这样的名门,大家都想进可门槛太高,而小社团则鱼龙混杂,有高手,也有浑水摸鱼的。混社团一定要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浪费时间,首先要结交高手,认识一批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成为朋友,组成你未来的人脉网络;其次在社团斗争中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和人心,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林明不承认自己变“腹黑”:“是成长了,社会不需要人过分单纯。”
校园论坛流传
《搞定老师攻略》
师生“相忘于江湖”
师生关系是大学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明显呈现两个极端。林明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段子:“去年快期末的时候,有天晚上,我们几个男生在宿舍打牌,有人敲门,进来个男的。我们问,哥儿们,你找谁?他说,我是你们的革命史老师,上次期末复习课你们班好多人没来,我过来给你们画下重点。我们全傻了,上了一学期课,真不认识这老师。”当然,他表示,这位老师属于极少数非常负责任的,他们感动坏了,更多的老师是来了就上课,上完就走人,都是100多学生的大课,很少有点名的。学期结束,师生谁也不认识谁,大家“相忘于江湖”。
师生关系的另一个极端是,有些学生会主动和老师“打得火热”。华体会体育大四学生张宁告诉记者,他认为老师也是重要的人际资源,他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学院大部分老师的通讯方式,甚至还有不少其他学院老师的电话。“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同学要躲着老师,老师其实能指点我们很多东西,包括专业课和人生方面的,只要虚心求教。”他说自己被同学称为狂热的“追师族”,上课会坐在第一排与老师互动,下课会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会经常跑到老师办公室跟老师交流,“我们什么话题都聊,比如大学选什么课比较好、专业将来有哪些发展方向,甚至生活中的琐事。”
张宁“追师”的收获不小,他一直想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他把这个想法和关系不错的数学指导老师交流。“老师他把自己的一篇约稿论文交给我写,并耐心地帮我指导、分析、修改,我也从每次与老师的交流中,收获了专业知识、分析方法、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许多经验。”这篇论文最终发表,他认为有效的师生交流功不可没。“大三时,我曾想过考研,也是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建议,甚至还帮我物色了一些合适的学校。相比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往往会成为指路明灯,这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我打开的进步之门。”
和老师的关系在学生中间其实是个敏感的话题,尤其是掌握他们生杀大权的,例如重要专业课的老师,还有负责各种奖励名额的班主任、辅导员等,一些学生纠结于,想搞关系又不知怎么搞。记者在一所高校的论坛里发现了《搞定老师攻略》,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世故”和“智慧”,里面方法不少:“研究老师的爱好,临阵磨枪,让他以为你是同道;到老师家蹭饭,偶尔找几个超出你的学习范围,而他肯定会的问题请教;带他的孩子出去玩,帮英文教师家换灯泡……”还有同学总结让老师喜欢的两大诀窍:“1、成绩特别好,将来可以成为他工作的助手;2、送礼特别多,现在正在成为他生活的助手。”
希望毕业时
相逢一笑泯恩仇
舍友如“高手过招”
大学同窗,尤其是一个宿舍的室友,对很多60后、70后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一生的挚友,交往几十年甚至还保持着当年在宿舍排行的“老大、老二”的称呼,还会听到“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而眼睛湿润。而如今的大学校园,情形有些不同,在中国教育网上,一项名为“温暖同窗情是否依旧?”的调查中,53%的人感觉同学间的感情温度“一般”,感觉“温暖”的只有28.5%,觉得“冷”的占18.5%。
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女生孙佳宁对记者说:“在一个宿舍住了4年,要说一点感情也没有是不可能的,大家毕竟一同走过青春,怎么也有一些美好的回忆,可是那些隔阂和伤害也是不容易忘记的,总之,大学宿舍人际关系,恩怨并存。”据她说,宿舍关系不和是很常见的情况,有男生采取大打出手的方法,但是女生却如同“高手过招”,不露声色,比拼“气功”,暗地里排挤、孤立。
“上大一的时候,宿舍还是有过一段蜜月期的,那时候我们6个人经常一起活动,有说有笑的,晚上也会卧谈到很晚,可是,慢慢地,6个人分成了两派,我发现,自己和另一个北京同学被孤立了。那种氛围很微妙,你感觉不到很明显的不友好,可是经常我一进门,她们就忽然不说话了,她们明显对我客气了,不开玩笑了。为了缓和关系,我想周末请大家到我家去玩,结果她们都说有事没去,后来,我从别的宿舍同学那里听到,她们觉得我显摆自己家在北京,条件优越,看不起人,我被这样误解,觉得受伤害特别深。”
后来,孙佳宁放弃了修复宿舍关系,索性参加社团,交了很多系外的朋友,大二交了男朋友之后,回宿舍的时间更少了,见面时大家也就很虚伪地互相敷衍几句。“我知道她们还在议论我,说我孤傲清高,我都无所谓了,我不在宿舍呆着就是了,眼不见为净。”令她没想到的是,随着年级升高,宿舍里的小团体也渐渐分崩离析了,“她们几个人本来一起孤立我们俩,后来她们之间也发生矛盾了,内讧了。”起因是临近毕业,竞争压力加剧,“优秀团员”、“保送生”、“奖学金”这些名额直接关系着今后每个人的前途,大家为了这些全都暗下功夫,原来的“盟友”现在成了竞争对手。
“主要还是因为嫉妒心,很多同学都有些好胜争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都互相防着,生怕机会被别人抢去。”孙佳宁心有余悸。回忆大学四年经历的各种人际关系,孙佳宁说,但愿忘掉那些不愉快,毕业时相逢一笑泯恩仇。“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课就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没有他人你就是一座孤岛。”(记者张鹏)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5-03/4785381.shtml
(审核:王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