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武术少年陈如龙:能武也能文
华体会体育(中国):2013-09-25 阅读次数:
陈如龙又一次用他熟悉的方式赢得了掌声和关注。
今年的华体会体育新生军训文艺晚会上,手持朴刀的他用一套行云流水的刀法技惊四座,“飞刀龙”的昵称在这场晚会后不胫而走。
用年少成名来形容这个华体会体育新晋的校园明星一点也不为过。早在今年3月,95后少年陈如龙就斩获了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男子通臂拳冠军。
有人说,陈如龙天分过人,但他自己并不认同。在习武10年有余的陈如龙身上,能看到武者最常见的品质:勤奋和坚持。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的陈如龙是个早产儿,为了锻炼身体,年幼的他就被父母送去学武。于是,清晨5点钟起床成了习惯,压腿拉筋带来的疼痛也逐渐被还没长开的身板所熟悉。而那一年,他只有7岁。
进入什刹海体校后,为了控制体重,陈如龙曾坚持节食一个月,每天穿着降体服围着什刹海跑步。那时,几乎每个晚上他都会饿醒,甚至会饿得呕吐。“有时候咬咬牙就坚持过去了。”说起那段经历,陈如龙一脸平静。那个月,他瘦了20斤。
头顶全国武术冠军的光坏,陈如龙却说自己其实是个非典型武术少年。这个18岁的大男孩热爱时尚,总是把头发吹的很蓬松,出门一定少不了一副蛤蟆镜。热衷自拍的他也喜欢唱歌,还常常在“唱吧”里录歌分享给好友。
“长相好武功也好”的他最近被导演相中,花了两个星期拍摄了一部以他在什刹海体校的生活为蓝本的微电影。电影开拍了,面对镁光灯,这个少年冠军却如临大敌,特别是拍感情戏时,陈如龙全程严肃的表情甚至让导演哭笑不得。“导演挺不满意的,看来我得再上上表演课。”陈如龙说。
虽然首次试水电影不算成功,但并不妨碍陈如龙去尝试更多“酷”的事情,在他看来,有什么想做的就要勇敢尝试,武术少年一样可以“玩得酷”。
一个人孤身来到北京习武,父母总担心陈如龙难抵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但在陈如龙10年的习武生涯里,学习英语和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几乎填满了他的空余时间。每天训练结束后他都坚持自学英语,10年下来,他和美国朋友古飞鸿的交流,由最初的连蒙带猜变成了如今的自由畅谈。古飞鸿也被他学习英语的精神所打动,每年到什刹海体校学习武术的间隙还会办英语培训班。
休息时间,他还会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因为“那里能找到武术的根”。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灵感的陈如龙还逐渐尝试独立编排武术动作。动若脱兔,静若处子,陈如龙评价自己不仅能“武”还能“文”。
“武术能够改变人的性格。”陈如龙一字一句地说。在同门师兄弟眼中,“十分有定力”的他领悟了中国武术的精髓:自强不息。陈如龙说,武术的真谛并非在竞争中取胜,而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陈如龙的床头贴着一幅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他请一位书法协会的老师为他题写的。每天一睁眼,他就会告诉自己:“每天都要进步。”在习武中,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看曾经训练的录像带并作对比。训练过程中他偶尔也会急功近利,曾因训练过狠而扭伤了腰,他的师父卢金明则告诉他:“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不怕慢。”
10年,武术正一点点改变着这个少年,更让他明白“武道”的含义。
有一次出访泰国,活动主办方要求中泰双方各出一个节目来展示本国文化。在泰国代表团接地气的民族舞蹈后,陈如龙和他的师兄弟们以一套高难度的刀枪剑棍的组合动作“让现场所有泰国观众鸦雀无声”。
“当你走出国门,代表国家用武术交流时,中国武术就和中国画上了等号。”也是在那一次,陈如龙想到了武术前辈陈真打破东亚病夫牌匾、横扫虹口道场的行为,“这是武术的神奇之处,也是我们武者的‘武道’!”
“谁说我们95后靠不住?”虽然刚刚成年,但陈如龙对自己未来的道路却有着清晰的设计。他渴望在国内慢慢推广武术,并将武术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受陈如龙的影响,他的表妹魏爱轩10岁时也进入了什刹海体校学习,去年,小女孩还在电影《太极》中饰演一个角色,初露星相。刚刚剃了板寸的陈如龙谈到表妹时笑了笑,他的心中也有着同样的憧憬:“我推广武术的方式也要够‘酷’,我想像李连杰一样拍动作电影,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武术!”
(审核:张爱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