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科技教育走进小学课堂


文·本报记者 杨 靖
   
■将新闻进行到底
   
  “学校一贯重视科技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华体会体育附属小学副校长王越人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学校把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创办学校科技教育特色为目标,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口号变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充分利用各种科普教育阵地与渠道,全员参与,大力推进学校科技教育工作。
   
潜移默化 强化科技文化环境

  具体谈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王越人强调说:“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学校创新教育,在内涵丰富的科技实践活动中提升教职员工教育理念,增强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是提升科技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校全体教师的科学素养一直在不断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渗透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她说,语文、数学教师会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和研究,英语教师常常会利用有趣的英语视听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组建科普趣味英语社团,从电影画面、动画片中捕捉科技信息,锻炼英语口语能力。
   
  “我们的班主任会积极召开以科技为主题的班会,比如《灭无情火 做有心人》《科技就在我身边》《低碳生活从节纸开始》等。现在,老师们常常会探寻科学的教育方法,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学生们普及知识,组建社团,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她说。
   
  王越人告诉记者,多年来,学校的科学课教师,一直坚持探究性科学教学,并在工作中一丝不苟。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次实验报告单都认真保留;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把新的信息技术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美术教师则将数码绘画和电脑制作作为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科技新知引入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学得快,学得有兴趣。与此同时,校园环境建设也非常重视科技氛围。科学教室门外的墙上,图文并茂的“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计量单位”,是科学教师的创意;从“火星探测”到“生命科技”,记载了学校师生在智能机器人活动中的成长足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则是在信息课学习的同时教给孩子要遵纪守法、网络安全、校园的环境布置,无处不渗透着科学理念。
   


实践拓展 让学生多元成长

  目前,北理工附小人均30本图书,它们全部存放在学校的教室和开放式书吧中,图书则由学生志愿者管理。“学生志愿者不仅在图书管理发挥了最大功效,而且培养了全体学生爱护公物的精神,培养了小志愿者的公益精神。”王越人特别强调说,“我们希望学生能尽早到一些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鼓励学生从实践和亲身感受中学习。”
   
  据她介绍,学校坚持每年进行全校参加的“大师讲科普”系列讲座活动。几年来,学校先后举办了“揭秘奥运烟火”“数字表演与数字仿真”“动漫与新媒体”“王牌枪械创新发明使用的故事”。通过讲座,学生不仅了解了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被科学家的创新精神、钻研精神、敬业精神所感动。 “我也要像教授一样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做一个有用的人。数字仿真需要有耐心和十分认真的人,我也渴望拥有这神奇的科学技术,所以从现在起,我必须培养自己认真的好习惯。”有学生在听完报告后这样写道。
   
  王越人还告诉记者,为让学生从小就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学校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国际风能展,参观大学实验室,参加首都高校科技环保周活动;坚持开展校内科技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学生参与的假期小发明、小制作展评,学生参与率100%,作品的科技含量、制作质量不断提高。假期小制作早已成为学校常规假期作业,成了孩子们的一件乐事。坚持每年开展科技小报、科技板报等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区及全国各项科技竞赛,为学生搭建大显身手、展示自己的舞台。每年均参与智能机器人、计算机、单片机等十多项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仅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学校共获得国际级奖6项、国家级奖项、市级奖27项。
   
  “自2004年开始,学校在4至6年级开设了‘智能机器人’课。”王越人说,充满智慧与乐趣的课堂,让孩子们接触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学生们不仅知道了电机、齿轮,机械臂、双角梁、电脑编程等多方面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经过八年的实践,学校的智能机器人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科技教育的亮点。学生受益,教师成长,而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4年至今机器人项目多次获奖,其中FLL项目连续8年获得北京市第一名,连续十年取得参加全国机器人比赛的资格。2010年、2011年获得全国冠军,并四次获得国际FLL机器人世锦赛五项金奖。2012年赴美国参加世界机器人冠军赛获FLL项目场地比赛冠军。
   


加大投入 硕果累累成绩显著

  自2006年以来,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北理工附小成立了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兴趣小组,至今已经坚持活动了七年。
   
  “在专家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先后学习了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学习了调查研究、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学习了规范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系列知识,初步感知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王越人介绍说,目前,学校每年召开“理工附小少年科技创新论坛答辩会”,邀请专家现场对学生论文进行点评与指导。同学们所选的课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多功能组合式课本的小发明》《残茶的利用》《会思考的红绿灯》《鸡蛋清粘贴小实验》《由鸳鸯火锅红汤先沸腾所想到的汤粥粘稠度与沸点的关系研究》…… 学生养成了爱思考、肯钻研的科学精神。自2006年以来,学生撰写的研究论文共160多篇,获得北京市级奖项25篇,获全国奖3篇。
   
  据她介绍,为给科技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学校科技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教师的科技培训、高校专家对学生的辅导、科技课题经费、科技项目获奖的奖励等。“目前,我们对科技工作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科技工作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科技工作的队伍中,学校的科技活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科技教育的价值,在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王越人认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我们还很注重科技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形成。为了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我们始终坚持在升旗仪式上为获奖同学颁奖,坚持每年出一本光荣册,作为六一礼物送给全校同学,请学生和家长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她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