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原北理工校长王越院士:从大工走出的雷达骨干

原标题【走进校友】王越院士:从大工走出的雷达骨干

原文链接:http://news.dlut.edu.cn/article/2013/1216/52270.shtml


 
  人物档案:

  王越,我校电讯系50级学生,原华体会体育校长,雷达与通讯系统专家,1932年4月生,江苏丹阳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称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刀光剑影”的现代武器,支持现代化的高科技之战,是他不断努力捕捉的动态目标。每当经他之手问世的火控雷达导引着火炮、导弹呼啸着击中目标,展国威军威之际,更有欣慰和一丝自豪,他就是王越,我校电讯系50级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体会体育校长。
 
国耻激发出来的强国梦
  王越是我校50级学生。1950年,王越在报考学校的时候只选择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大连工学院电讯系。他的这次选择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也决定了他将为国家雷达通讯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我的名字与那悲惨的年代有关”。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苏丹阳,那是“九一八”国耻日的第二年。他的父亲是位进步、开明的知识分子,由于痛恨日本侵略者,有感于苦难年代的漫长,就给儿子取名王越,希望儿子早日越过这段灾难的年代,同时也是激励儿子超越自我,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
 
  抗战爆发后,王越全家搬进天津的英国租界。出入租界一定要向日本兵鞠躬,这亡国的耻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在上小学、初中的那段时间处于日本侵略阶段的中国人民过着亡国奴的生活,老百姓水深火热,1942年,缺乏钢铁的日本开始搜集铜毛笔笔套、锅等用于制作炸弹和弹壳,要求老百姓上缴家里能炼制炮弹的器物。
 
  其实,日本当时在东南亚的战争已经节节败退,为了屏蔽战争失败的信息,日本人把老百姓家里的收音机短波段都贴上了封条以达到封闭远处盟国及中国信息的目的。恰巧的是王越父亲同事的收音机封条贴歪了,王越父亲便通过同事的收音机收听到关于战争的一些信息。得知日本在东南亚地带节节败退的消息,王越父亲便把这好消息告诉了王越。上初中二年级的王越在“压迫”下产生希望,当时便产生对无线电波的浓厚兴趣。“当时觉得无线电很伟大”,王越一颗爱国心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青少年时期,王越便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无线电知识。高中搬到上海读书,王越依然保持着对无线电的兴趣。1950年,大学开始分片招生。当得知大连工学院是全国第一家开设电讯系专业的学校,王越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大连工学院。“大连工学院电讯系在上海只招收21个学生,我只报考了一个学校一个志愿,就是当时的大连工学院电讯系,名列第七名”,王越回想当时的情景说。

  1950年,被录取的学生信息刊登在报纸上登报,同学相互传递信息。乘上北上的火车,走了六天,王越便从上海来到大连,开始了在大连工学院求学的经历。
 
  回想起往事,王越轻松地说:“我喜欢这个专业,我就奔着这个专业来的。”其实,国之耻激发了王越内心的那颗爱国心和强国梦,也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求学路。
 
成就归于“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

  虽然当时学校办学艰苦,但大连工学院的老师们却有一种不服输的较真劲。王大珩教授、毕德显教授等一批优秀的教师在艰苦的教学环境身传言教,让王越收获颇丰。

  王大珩教授当时作为应用物理系的主任,亲自上课,要求非常高。“当时用精密天平实验,不准用手捏天平砝码,碰一点都不行,因手上的汗渍附在砝码上会改变毫克砝码的精确度。学生急的时候用手拿了,王大珩老师坚决不客气地把他们请出了教室。” 对于考试不认真的学生,王大珩老师也毫不客气,会直接在试卷上写“凑答数 骗老师 不给分”。王大珩教授的身传言教让王越懂得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

  作为王越重要的老师,毕德显教授的修养和德行在无形中影响了王越。作为毕德显教授的课代表,王越记得很清楚,毕德显教授在上电磁学的时候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让学生听起来没什么困难。而实际上,毕德显教授已经把基本规律讲得很透彻。“回来一翻讲义,二三十页都过去了,这就是他讲课的本事。”王越深有感触地说。

  王越清楚得记得,在讲静电磁学的时候,毕德显教授讲课结束后留下了三个题目,下午三节自习都过了两节,学生还是没能做出来。作为课代表,王越心里很是着急,去找毕德显教授。但毕德显教授并没有直接告诉王越答案,而是让王越给他提供物理定理,第一次提供毕先生说“不好用,另提!”。实际上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辅导,二十分钟后毕德显教授用讲过的原理解出了全部习题。
1952年,随着院系的调整,王越到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学习雷达技术。

  王越把今天自己的成就归结为大学激烈的优胜劣汰竞争的结果。全班入学时有52人,毕业时仅剩25人,一半人被淘汰。“政治审查不合格、没有参加考试或者考试有一门没及格,这些都会被淘汰。”,王越说,几年下来,一多半的学生被淘汰。那时候的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王越回忆说,周末连电影都不看,害怕耽误学习。“考试回答得不到位,老师一下子就能听得出来。当时考试是5分制口试,基本规律或者概念错误成绩就会被定为2分(不及格),而不及格就要被淘汰。”作为全班的佼佼者,王越顺利地通过了一次次的筛选、淘汰关,并每每以思维快捷而受到教师的关注。毕业后,王越成为解放军的一名中尉,分配到军工厂工作,开始了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漫漫生涯。
 
国产雷达守卫祖国天空

  作为我国著名的雷达系统专家,王越曾先后任301系统总体设计师、201系统主管设计师、306系统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我国国产第一代岸炮雷达、第一部全晶体管化炮瞄雷达,都是以他为主设计的。为此,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兵器工业功勋奖等。
 

  王越在山沟里当了13年某研究所所长,他注重研究所的整体化建设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他的奇思妙想使该所由只能研制单一型号产品的纯科研单位,逐步发展成可同时担负多型号多项目及产品的研制任务,指令性项目与其他任务形式相结合,军品民品科研生产、开发与经营齐头并进的新型科研单位。
 
  或许是从那个任人宰割的耻辱年代走来,王越便有着勾践一般卧薪尝胆的大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以我为主。”他说,“在高科技领域,要想获得尖端技术,即使有钱人家也不一定卖给你,还得要靠我们自己干。”在领导某项重要国防项目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走功能研制道路的指导思想,反对一味跟随国外的设计。他的这一思想和行动,得到了国防科工委领导的首肯并起到良好效果。
对待工作,王越有一句口头禅:“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越不想得到的却悄悄地来”。他参加工作不久,厂里有一项产品设计改进任务没有一个人愿意接,这是块硬骨头,王越却偏偏接了下来。他穿着皮衣几次到大冰箱里观察实验情况,实验室整夜灯火通明,厂长怕累坏了大家,每天专门送来一桶红烧肉。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好转,这种金贵的食物实在是难得。任务最终提前完成,接着他又带着一支队伍到东北的基地进行实验,一干就是4个月。  

  天上飞着的国产战鹰首次装上了国产的火控雷达,那就是王越的功劳,王越因此当选为全国青联四届二次大会代表。

  为了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苦思冥想,设计方案。一些重要军工项目常常折腾他思考整整几个月,人影消瘦,这更增加了成功后的喜悦。

  1993年,王越担任了华体会体育校长,当时提出通过20年到30年的努力把华体会体育基本建成具有军民结合特色,以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并要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同类学校的先进水平。自己多年来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上专业基础课。曾经执掌一所高水平的大学,王越认为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而大学生要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要思考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而目标不只是为了找份工作。王越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