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隐大雅于平凡——记甘为人梯的工程院院士毛二可
华体会体育(中国):2007-08-15 阅读次数: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7/08/14/2902@4001672.htm
http://www.qianlong.com/2007-08-15 07:55:40来源:千龙网
毛二可教授近照
事必躬亲
国防科工委表彰毛教授及其团队
国防科工委表彰毛教授及其团队
毛二可事迹报告会
千龙网北京讯 (记者 辛淇)“最小的雷达只有冰球大小,大的可以达到几十层楼那么高!”华体会体育毛二可教授在谈及雷达领域的问题时,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毛二可,1934年出生,中等个头,身体偏瘦,如今已经到了古稀之年的毛院士,仍然奋斗在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的第一线。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现在人已经老了,精力方面和学习能力不能和年轻人相比,但在国家政策对科研人员如此优待的现今社会,自己还要继续发挥余热,利用有生之年为国防科技培养后备军和生力军。
献身雷达事业——工作是一种乐趣
毛二可196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华体会体育前身),并留校任教,一干就是50年!如今,已经70多岁的毛二可教授,仍然坚持一周工作7天,白天8小时,晚上2小时,从不间断。在毛教授自己看来,工作不是压力是乐趣。正是这种把工作当成乐趣的精神,支持他想出了一个又一个极具创意的科研项目。
曾经身处时局逆境、曾经被设备高压电烫伤,工作环境时常会接触到对人体有伤害的微波辐射,这一切都没有阻止毛二可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艰苦奋斗的脚步。“一个科学家如果对他从事的研究没有兴趣的话,很难出成果。”正是兴趣使然,毛二可才能够战斗在科研第一线,50年如一日,将雷达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
六七十年代,由于时局动荡,毛二可的科研工作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而,身处逆境的毛二可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尽管在那时,再多的科研成果也不能给毛二可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但他依然执著地奋斗在科研一线。不能直接从事雷达研究,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志们就主动开始了在雷达及通讯系统中有重要作用的测试仪器“高频相位计”的研究。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高频相位计”终于研制成功,从而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
文革结束后,毛二可迎来了自己科研事业的春天。他和科研组的同志们誓言“拼命干,把过去动乱年代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在艰难的条件下,雷达技术研究室重新起步了。为了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毛二可和同志们决定拿出本该发给个人的科研奖金。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们在个人生活十分清贫的状况下,每年挤出一、二十万元,连续十多年一点一点积累,花了200多万元先后购置了多台先进的仪器设备,为雷达研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二可带领同事和学生,长年累月地辛勤耕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高难课题,取得了累累硕果。1978年,“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获全国科技大会表彰,1981年某“微波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获原国防科工委重大技术革新二等奖……20多年来,毛二可教授领导的雷达研究室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其中某“动目标显示系统”获198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是当年军用电子学领域国家级最高奖。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的某“动目标信号处理机”研制成功,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主动“隐退” 甘为人梯
在研究院里,有着“二可定律”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毛二可教授朴素平凡、谦恭随和,他的同事和学生有什么事情和他商量,他总是回答“可以。”但在面对科研项目时,毛二可教授绝对是一丝不苟,工作不到位,“可以”就成了“不可”。
对年轻人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限制他们的自由发挥,为了让青年人放开手脚挑重担,几年前他主动辞去了所长职务,自愿退居“二线。”让青年人挑担子,尽快成长。 见困难,主动上;见荣誉,主动让。在雷达所,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默契。
如今,年事渐高的毛二可院士仍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他说:“过去我有好的想法,但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现在,我院士的身份能为年轻人创造比较好的科研条件;过去的想法也能给他们一些启发;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还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年纪大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还能在这岗位上发挥一定的作用。”工作的激情使他不显老态,仿佛焕发出别样的青春。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七十年如白驹过隙般短暂,而对于年逾古稀的毛二可院士来说,他的生命历程没有丝毫的浪费,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如他自己所说:“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只有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才是有意义的,才没有虚度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