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网» 媒体北理» 媒体理工

“梦的舞台,不惧偏远”——三位青年学子的来信

原文标题:“梦的舞台,不惧偏远”——三位青年学子的来信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9/21/nw.D110000gmrb_20210921_4-02.htm

微信截图_20210923093253.png

刚毕业的医学生,正处在如花一般的年龄。此时的他们,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留在更大的城市、更好的医院,寻求更高的发展平台,还是前往物质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群众却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前者,而王辉医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来到偏远寂寥的小钦岛,一干就是13年。

我是一名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正因为对医学的情有独钟、对医者仁心的感同身受,我仔细阅读了《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专栏关于王辉医生的报道。在她身上,我不仅看到了医生存在的价值,还看到了医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刚刚迈入大三的临床医学生,我的学业生涯才开始不久,但体悟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却要从我小时候说起。

我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他们就告诉我,如果将来成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患者,他们仔细倾听,耐心解答,认真写下诊断结果;半夜医院一个电话打来,他们迅速钻出被窝,第一时间赶往手术台抢救患者……虽然辛苦,但他们无怨无悔。

父母总教育我,眼光要往更基层的地方看,才能更好理解医者何为:“相比那些真正的基层医生,我们这都不算什么。他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为更多百姓带去健康福祉。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一开始,我的理解还很浅显。但随着与患者接触增多,我慢慢有了更深的认识。记得两年前,我和家乡医院的一位患者吴大娘有过深度交流。大娘对我说:“医生带给我们的希望可太大啦,能救活我们的命呐。谁不想得到最好的治疗?真的特别盼你们年轻人以后能回来,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带回来,带动老家医疗更好发展呀。”那次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乡亲们对于好医生的渴求。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北大基础医学院举办的赴宁夏思政实践活动。活动中的一站,是前往固原市原州区人民医院进行基层医疗考察。那里的一位医生告诉我,相对落后的技术和设备是制约基层医院发展的瓶颈,发展机会也相对匮乏,“正因为这样,才更需要你们这些学有所成的青年医生来到这里,改变这里。这种获得感,只有你来了才能体会。”这次对话让我更加明白,医学生的价值不一定要体现在前沿领域,基层更能绽放绚丽之花。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王辉医生的选择,理解了她扎根海岛时的微笑——做好基层医疗,就是平凡中最不平凡的事。

现在,我要更加认真学习医学知识,扎实做好临床研究;将来,当我站上毕业择业的人生十字路口时,也会多一个光荣的选择——到祖国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2019级本科生 张宇涵

2021年8月17日

《光明日报》编辑部:

我是华体会体育2021届硕士毕业生,一直在关注贵报《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专栏报道。当我看到“天山之子”刘守仁院士在分配志愿书上写下“去最艰苦的地方、干最艰苦的工作”,毅然奔赴边疆时,回望黄沙遮天、处于戈壁边缘的试验场,顿时百感交集。因为,在关于人生轻与重、苦与甘、个人与国家、付出与收获的选择题面前,我做出了和他相似的抉择。

研究生一年级时,我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做助管。为毕业生服务过程中,我时常遇到签约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和扎根偏远地区的学长。印象最深刻的是同学院的一位博士师兄,他科研成果斐然,令我们十分敬佩。他来中心交三方协议时,我注意到他签约的单位居然在贵州一座偏僻小城里。“您是兵器‘大牛’,对您来说北京的研究所都能去吧?”我有些诧异地问。他回答:“我家就在那里,回去为家乡作点贡献,我觉得挺好的。”

没有豪言壮语,简简单单一句“挺好的”,是北理工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的炙热梦想和坚定信仰。

硕士二年级时,由于科研需要,我和导师周霖教授及几位同学在甘肃省某试验区度过了一段时光。试验区气候干燥,风沙很大,窗台一天要擦三遍;离市区很远,几乎没有娱乐设施,没有几家像样饭馆,看个电影都要转好几趟公交才能到。“这里也就羊肉好吃,但吃几天也快吃腻了。”当我和同学带着“小抱怨”调侃时,周教授教导我们:“年轻的时候不要贪图享受,要沉下心来做科研,做出点成就,这样才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导师的话语声如钟磬,我至今铭记于心。

“安全第一,有什么事及时反映。这里风沙大,多喝点水。”每次进试验场,试验助理王师傅都会悉心提醒。他十七八岁中专毕业时就来到了试验场,二三十年过去,风沙让他的皮肤变得干燥、粗糙,长期接触化学用品使他的手上留下了茧子和清晰的腐蚀痕迹。是什么让他日复一日坚持?“习惯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让我顿生敬佩。

在试验区潜心科研的日子里,白天做试验,晚上处理数据、翻阅文献,偶尔散步打球,内心平和安宁。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种平淡、规律而又充实的生活。试验前期进展并不顺利,那几天食不知味,脑海里整天想着数字,一次次请教毕业的师兄、厂里的师傅,一轮轮调试设备到深夜,持续数日,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参数和调试方法。那一刻,我感到所有付出都值得了,也开始懂得,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可能艰苦,但精神却无比满足。

毕业临近,我在国家重点领域招聘会上找到了心之所向。“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国家重点领域单位,试验与科研并重,与你专业对口。但单位在陕西,要经常去内蒙古出差做试验,一去便是三个月到半年,条件相对艰苦,你好好考虑下。”招聘人员劝我仔细权衡,我却几乎没有犹豫: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虽然地处偏远,却是一个可以贡献国家、施展抱负、展现青春的舞台。

大城市的便捷与繁华固然吸引人,但在偏远之所,只要能够发挥所学为国家作出贡献,我亦甘之如饴。北理工从延安一路走来,红色基因镌刻在每位北理工人的血脉中。作为北理工兵器人,“军工报国”就是最嘹亮的口号。尽己所能,为国防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让祖国面对风云变幻更有底气是我们的使命。心之所归,何恐孤寂;梦的舞台,不惧偏远!

华体会体育2021届硕士毕业生 陈世煜

2021年9月5日

《光明日报》编辑部: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我时常思索着:要成为一个怎样的青年?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读罢贵报《给边疆栽上万朵鲜花》一文,答案霎时了然于心。正如文中讲述的侯朝茹、岳刚、李桂枝等西部支教毕业生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无悔与信仰,在青春的奋斗中彰显坚强与担当,这才是青春真正的模样。

大一暑假时,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前往中缅边境的安也村支教。在一次运动会上,我惊讶地发现孩子们穿的都是破旧的拖鞋,很多孩子甚至赤着脚。他们在操场上赤脚奔跑着,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重重地摔在地上,再爬起来接着跑。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意识到,在我们看来很普通的一双运动鞋,对他们却是很奢侈的东西。短暂的支教结束了,但孩子们赤脚奔跑的场景却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去更多的地方,要动员更多的人,去支教,去扶贫,尽己所能给山区的孩子带去希望。此后,我每年都会参加暑期公益支教活动,带着爱与知识走进大山。在此期间,我也逐渐由支教的参与者变为了组织者。

去年大学毕业,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奔赴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泉中学——一所从地震废墟中崛起的学校开展支教工作。

在龙泉中学的这一年,我深切感受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初到龙泉,我的第一感受是震撼:一个乡镇中学竟有如此好的条件——崭新气派的教学楼,庞大的学生数量,优异的中考成绩。随着工作逐渐深入,我才发现学校常年缺乏编制名额,一百来位教师承担着全校三千多名学生的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他们每天超负荷地工作着,甚至连寒暑假都留宿办公室,却无一丝怨言。学校校长邵发志老师,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他如同父亲一般守护着孩子们和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成长,却很少有时间能陪陪妻儿。

这种精神鼓舞着我。慢慢地,办公室成了我的常驻地,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成了我的日常标配。除了教学、行政工作,我还负责体育特长训练队和周末留宿学生的辅导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只要想到学生们开心的笑脸,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次我去教室上课前,都会有三五个学生来办公室找我,抢着帮我拿课本和麦克,拉着我说:“韩老师,好喜欢上您的课。”他们与我分享喜悦:“韩老师,我跑步跑了第一名,厉害吧?”也向我倾诉苦闷:“韩老师,他欺负我,您来评评理。”……

短暂的一年很快过去,与学生们告别的那一刻,我哭了,眼中充满不舍与留恋。孩子们拉着我边哭边说:“韩老师,您别走,留下来继续教我们好不好,我们会更听话懂事的。”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更好的重聚,我会永葆支教初心,努力学习,将来继续投身基层教育。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我深刻地意识到,研支团的支教工作是一个接力奋斗的过程,一届的努力太微小了,只有一届又一届接续奋斗,才能长久改善支教地的教育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曾说:“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接过教育之火炬,肩负起教育传承的重任,让教育之光生生不息、永绽光芒。正像保定学院西部支教老师们所说的那样:“被需要的青春,才最宝贵。”

云南师范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韩涛

2021年9月4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