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网» 媒体北理» 媒体理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践逻辑

原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践逻辑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12/13/nw.D110000gmrb_20191213_3-11.htm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强国均由走工业化发展道路而确立。从英国催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美德两国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并远超英国,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工业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经过长期的工业实践与探索,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奋斗中逐渐形成的,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超越。这其中蕴含的实践逻辑,将继续指导我们由工业大国迈进工业强国。

  坚持党对工业化建设实践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工业化建设实践中,党中央围绕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具体实际,先后制定了13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着重提出了各个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当时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党中央提出通过实施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制性积累方式,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从而建立起了新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较快地步入到了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的工业发展进入了结构优化的阶段,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调整不同产业间失调的比例关系,促进短线产业加快发展,抑制长线产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高度重视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中的增长模式转换问题成为工业建设的重点,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推动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工业领域实施全面开放,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工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党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展动力不足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先后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工业体系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所有制改革一直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主要模式是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公有制和国有化作为发展工业化的经济基础,通过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以及工业品的统一调配,利用计划体制创造出的工农剪刀差来解决工业积累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但也暴露出缺乏活力等问题,愈来愈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党中央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并呈现多层次的实际出发,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从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共同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技术水平不断革新。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居主体和支柱地位,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器。国有企业的壮大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部门残缺不全、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使我国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完成了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任务。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工业竞争力成为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是培育和增强工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必须适应工业生产力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国企引入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在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前提下,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活力,共同参与工业竞争,形成了一批具有时代责任感、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民族工业企业,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认识上,党中央始终强调坚持辩证法,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政府,这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政府与市场相辅相成发挥着作用,市场机制的完善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政府不仅仅弥补市场失灵,而且参与到市场的运行之中,成为市场的一个枢纽,合理地组织和分配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在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战略工业领域,政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全社会协作,打造出了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在涉及民生的竞争性工业领域,我国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实现了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结构均衡,推进了工业的升级改造。我国工业赶超的背后,实质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调配合,政府积极的制度设计和企业的广泛参与,是国家创新战略在产业领域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工业技术封锁,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工业技术攻坚战略,在核工业、航天工业等国家安全领域取得突破,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形成了一种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独立自主的工业技术攻坚战略也为对外开放奠定了较为完备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逐渐融入全球发展的进程,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度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弥补国内资本和技术缺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借鉴发达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注重协调发展,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和产业“空心化”,始终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作为工业化的主要任务,不仅提升了本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全球工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工业,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竞争与全球价值链中,另一方面需更加注重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创新,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迈进。

  (作者:贾利军,系华体会体育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