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让党徽在平凡岗位上熠熠生辉

【编者按】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树榜样、立标杆”,结合北京理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党委开展的“党员先锋岗”评选工作,党委宣传部聚焦八位工作在一线服务保障岗位上的党员进行报道,希望以他们平凡感人的事迹和默默奉献的故事,持续激励全校师生员工矢志一流,干事创业。

  2018年,学校党委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组建物业管理与后勤服务公司,由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管理,致力于开创“大资产”经营服务工作新局面。为构建好“大资产”工作格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党委确立四项工作目标: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成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打造一流的物业后勤,服务建设宜学宜居校园。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全体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无论是保障校园幸福和谐,还是服务师生工作学习,亦或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他们用踏实勤奋的作风,在北理工“大资产”格局中书写着优秀党员的风采。

  今天,让我们走近北京理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党员先锋代表们,走近身边平凡却熠熠生辉的“不凡”。

 

王庆华:“做热腾腾的饭,干热乎乎的事儿!”

  从一名普通的炊事员,到主食班长,再到食堂副经理,在北理工的“伙食战线”上,寒来暑往的三十个春秋,青丝变白发,王庆华默默耕耘,守护着师生们舌尖上的安全,践行着一个餐饮人的承诺。

  “鸡块炖土豆里的土豆有点硬”,在一次食堂日常巡查中,本是一位学生随口的表达,但在王庆华听来这却是学生最宝贵的反馈,他随即又征求了多名师生对这道菜品的建议,并及时将这些意见转达给厨师,厨师们很快对烹饪方法进行了调整,改进这道菜的口感,“鸡块炖土豆”成为食堂最受欢迎的菜品之一。

  后厨食品加工、食堂经营定位、餐厅维修改造、设备折旧更新、专业厨师队伍建设、良好就餐文化营造……,让师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王庆华事无巨细,处处留心。数十年如一日,王庆华每天早上5点之前到达工作岗位,带领食堂员工开启一天的工作。“老师们就是我的家人,学生们就像我的孩子,我要让他们吃胖胖的、壮壮的,热腾腾的米饭、香喷喷的菜肴,就是我职责和爱心。”王庆华用勤劳的双手,把服务师生的真情,揉进面里、煮到饭里、熬进汤里。

  2018年9月的一天,王庆华在巡查食堂时,发现一个书包静静地 “睡”在餐椅上,经检查里面有大量现金。为了避免失主着急,他第一时间联系保卫处,在得知失主也刚刚到保卫处报案后,他骑上自行车,马不停蹄地以最快速度将书包送回到失主手里。“做热腾腾的饭,干热乎乎的事儿。”作为一名工作在普通岗位上的北理工餐饮人,王庆华始终牢记使命所在,让自己平凡的岗位熠熠生辉。

王希生:后勤维修“全能手”

  “这位师傅手艺好,这位师傅肯钻研,这位师傅技术高”,接受过后勤维修班王希生师傅服务的师生,总是这样频频点赞。王希生,物业服务中心水电维修班班长,有一手过硬的技术,人称北理工后勤维修“全能手”。

  “要不是物业师傅有股钻研劲头,我们喝开水这个小问题恐怕不好解决”,这是宇航楼里师生的评价反馈。2019年初,宇航楼一台开水器频繁断电,王希生赶到现场检修,经过检测发现电源正常,控制电路完好,加热管也好无损,但是通电后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断电,影响了楼宇内师生的正常使用。面对棘手问题,王希生本着“为师生服务没有小事”的理念,凭着多年的经验和钻研劲头,认真研究,最终确定了防干烧系统的行程开关绝缘不良,排除了故障。

  自2013年以来,王希生每年都带领班组人员为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校园开放日、迎新等大型活动提供30次电力保障,日常要完成学校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家属区日常维修,以及处理各种校园突发水电抢修,全年维修总量达到4万余单。高质量的维修保障工作,得到了师生们认可!

  “师生的事无小事,用户利益大如天。”这是王希生始终牢记的服务理念。即使是在工作之余接到突发的紧急报修电话,王希生总是第一时间赶去现场进行处理,任劳任怨、耐心细致地为师生用户提供帮助。

  水电维修,看似零星,消耗资源却着实不小。立足学校发展,王希生始终把“节约”放在第一位,在符合行业规范和安全的前提下,他总是把能修复的设备尽量修复,不能修复的设备拆散当配件使用,还组织大家将回收的旧灯管擦拭干净整理入库以便备用,做到“修旧利废、节材降耗”,为学校节省维修费用成本。近年来,王希生带领维修班组,积极落实学校“美丽校园”建设,完成了节能灯管改造工程、架空线入地改造和校园亮化等工程,“不简单”的王希生,用技术过硬、认真负责和任劳任怨,赢得了师生们喜爱,书写岗位不凡。

靳海江:“三尺讲台”背后的默默驻守

  他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但在北理工的大小教室中,他却留下了最多的时光,保障教室干净整洁,温度适宜,灯光明亮,他用自己的倾心投入和辛勤工作,在北理工精彩的“三尺讲台”背后,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就是物业中心教学服务综合服务班班长靳海江。

  2018年8月,一场军转干部考试需要在中心教学楼进行,恰逢楼内正在进行施工,导致楼内公共区域卫生不佳。“虽然施工情有可原,但咱们北理工的教学楼就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为了确保考生们能在整洁舒适的环境中考试,展示学校良好风貌,靳海江亲自带领五十多名保洁员,一起展开保洁行动,大家工作到凌晨四点,终于确保考试在干净崭新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靳海江负责学校各个教学楼的卫生保洁、环境安全等管理工作。漏水跑水,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排查维修;各种改造工程开工前,他总是积极配合,提出建议,做好前期准备;采购保洁用品,他总是积极跑市场,货比三家,为学校开源节流。面对琐碎、繁杂和单调的工作,靳海江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处理棘手问题时,他更是讲求方法,宽严相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作为物业中心的基层管理人员靳海江特别强调一线物业团队的团结,他不仅把团结协作当成一种应有的态度和应尽的责任,更是处处当好表率,不仅在教学服务部紧密联系同事,也和各单位各部门建立起和谐的信任关系,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

  风霜雪雨,阻不断值守教室踏实的脚步;晨星夜幕,隔不断关注师生温暖的目光,心中有爱,立足岗位,把师生扎根在心里。

郭斌:守护校园也是保卫祖国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郭斌,外号叫“老兵”,是北理工国际交流大厦保安部的一名普通保安员,也是一名光荣的武警退伍军人,尽管已经离别军营,但“老兵”身上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坚毅与刚强。

  2017年,郭斌从四川来到北京,成为华体会体育的一名保安员,负责学校国际交流大厦的安保工作,从此他与同事们安保巡逻,排除隐患,开启了他在北理工的新生活。

  某个冬夜,值夜班的郭斌刚刚结束夜间巡逻,遇到一位酒醉夜归的住店宾客,刚刚出电梯就醉倒在地,郭斌只好将他扶到值班室,为他盖上被子,守了两个小时。缓缓地恢复意识后,客人端着郭斌送上的热水,连声道谢。郭斌只是笑笑:“这都是应该的,您是住在这里的客人,我们要为您的安全负责。”安保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却很复杂,无论是接待访客、协调车位的笑脸相迎,还是面对不理解的指责时任劳任怨,“老兵”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总是尽自己所能协调矛盾、处理问题,细心周到的服务,赢得师生和客人的赞许。

  工作两年多来,郭斌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学习安保业务技能,在国家和学校诸多重要活动中承担安保工作,在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他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为学校的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作为一名老兵,郭斌退伍不退色,在学校的安保岗位上,将军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发扬光大,踏实进取,认真负责,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王军:每天往返150公里,守护这方理工书库

  “我担任物流中心主任至今,已逾十年,出版社的图书品种最初的1500种,增加到现在的14115种,入库码洋从1.5亿元增加到5.07亿元。十余年来,物流中心发货一切正常,库房没有出现过一例安全事故。”每当谈起物流中心的工作,王军的脸上都写满自豪。

  “三天三夜没有离开库房一步。”回想起2018年那场持续三天的暴雨,王军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出版社库房刚刚完成新一轮的搬迁,暴雨的到来,让库内排水道出现井口返水,部分区域积水达到10公分,为防止库房中图书货品出现损失,王军带领库房所有工作人员,科学应对,坚守阵地,轮流值班,有效应对了这次洪涝风险,保证了库房图书无一受损。

  除了身先士卒,王军的爱岗敬业还体现在科学管理上,他牵头制定库房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确保物流中心历年未出现一例事故;组织开发图书盘点信息系统,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差错率;亲自编写《入发退操作流程》,让出版社的物流各高效有序开展。“科学高效管理库房,保障社内各部门运行”,是王军始终追求的目标。

  2008年至今,王军在物流中心主任的岗位已经12年了,由于库房远在河北,12年里,王军每天都要驱车150公里往返于家和单位,风雨无阻,这在旁人眼中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王军却几乎是家常便饭。“我觉得社里让我守着这份宝贵的财产,是对我的信任,无论多艰苦,必须要坚持!”面对困难,王军憨憨一笑道。作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心出发,王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张金:招待所里的“带头大哥 ”

  “延园招待所的一切事务,无论大小,都可以直接找我,我手机24小时开机!”这是资产公司商业经营管理部招待所客房部(外专公寓)主管张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是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多年来,张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立足岗位,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019年10月的一天,招待所4017房间里的消防喷淋系统突然漏水,消防水喷涌而出。正在值夜班的张金第一时间冲到现场,迅速把客人的物品抱出房间,并指挥关掉水闸、切断电源,和服务员一起把客房的物品一一搬出房间,打扫干净。等一切收拾妥当后,张金才顾得拿出毛巾擦一擦脸上的水滴,此时冰冷的水已经浇透了张金的全身。

  作为客房部领班,张金要负责招待所140间和外专公寓45间客房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定期对各处水、电、管线进行检查,防止事故发生。每天清晨他都早早开始巡视检查,无论严寒酷暑,他的身影总是奋斗在工作一线,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管理工作中,张金积极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和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保安全”成为招待所员工的共同追求。

  工作上事事带头、时时带头、处处带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生活中带着温暖和爱心,谁有困难他都真诚以待,伸出援手,老党员张金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

  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张金用优质的服务、敬业的精神,书写出精彩篇章!

李连连:“没问题,交给我,我试试”

  “负责任,敢担当。”是很多人对后勤服务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李连连的评价,工作遇到困难,同事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她,而她挂在嘴边的话总是“没问题”“交给我”“我试试”。

  2018年,伴随着学校持续深入推动机构改革,全新的物业管理与后勤服务公司成立,李连连服从组织工作安排,在改革的关键期勇挑重任,从原后勤集团学生宿舍管理中心来到了后勤服务公司办公室。在新公司成立初期,各项业务职能转变、机构设置调整等新挑战的不断涌现,李连连迅速进入角色,积极开展大量调研学习,很快全面掌握了业务工作,并且针对后勤服务工作改革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想法和建议。

  “把工作做在前面,把事情想的全面”是李连连鲜明的工作作风,多年的工作中,“早、全、深”成为她下足功夫的三个字。带着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面对工作她早学习、早介入,做到心中有数;熟知上情、知晓下情,成为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掌握一手材料,积极建言献策。她精明强干,组织公司的各类会议、活动井井有条;她敢于较真,核查各部门的工作一丝不苟;她积极向上,面对纷繁复杂情况,勇于挑战,带给大家满满正能量。

  “家里供暖不热,不知道该找谁,也不知您管不管这事儿……”,2018年冬天,李连连在办公室接到一位老人求助电话。她耐心安慰老人,细致询问住址,立即联系维修人员上门服务,直到问题彻底解决。在之后的电话回访中,老人激动地表示:“真的没想到,你这儿不是管维修的,也没把我支别地儿去,还一直盯着这事儿。”以身作则,将物业后勤的管理理念贯彻到行动中,在李连连的身上,“物业后勤是服务部门,办公室更是服务的窗口”不是一句口号。

  李连连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在后勤管理岗位上,爱岗敬业、辛勤奋斗的质朴奉献,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书写在日常繁杂的工作中,她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写出了精彩答案。

刘增猛:用专注和专心做专业的事儿

  “做好成果转化服务,不仅要求专业,更需要情怀。”北京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增猛谈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感触。2012年从母校毕业后,刘增猛先后在科研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工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学校新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面对市场,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创业者’的艰辛,事业化管理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这是学校探索的特色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如何‘生存’下去,是我们这个新机构的首要任务之一”,在部门领导带领下,刘增猛和同事们发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每一分经费、每一份精力都花在“刀刃”上。2018年为申报“北京市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刘增猛连续加班两个通宵完善申报材料,最终这一市级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北理工。

  近年来,作为中心的骨干,刘增猛全面参与了北理工科技成果转化“大讲堂”“直通车”“合伙人”等系列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2017年,在由他重点负责的北理工长沙专题项目路演活动中,我校“柔性防爆”项目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并正式开启产业化,目前该项目已经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张名片,多次得到央视等重要媒体关注,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

  虽然工作取得成绩,但是在刘增猛看来“专业化”才是他要面对的重要挑战。“老师们的时间都是十分宝贵的,我们必须要更加专业的为他们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之后,刘增猛潜心学习,不仅通过了北京市技术经纪人培训考试并获得证书,还考取了基金从业资格等,不断强化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对刘增猛来说,做好北理工的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仅只是一项工作,更有一份传承红色基因,对母校对国家的情感和责任融汇其中。做一名合格的技术经理人,提供专业技术转化服务,让更多北理工的优秀成果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助力“双一流”建设,刘增猛的奋斗,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