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见微知著

——我看改革开放30年

 
09310502班    陈楚峰

〖第742期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影响深远的大会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从此走上了复兴之路。成语“恍若隔世”的“世”字最早指的就是30年的时间跨度。30年间,中国在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一个特别的视角来回顾这不平凡的30年,即把“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拆开,并以这四个字分别组词,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看这30年。
    改

    首先来看改革开放的“改”字,我组的词是:改变。我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词。让我们来比较两个数字:回到改革开放的原点1978年,当时法国的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降的班机有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只有2架。从这个鲜明的数字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0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很多事物消失了。比如布票、油票、粮票等,这些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见证。当年买东西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得凭票购买。因此,每个家庭都得省着用,有时甚至跟别人换需要的票。当年非常时髦的“大哥大”也不见了,1993年首都十大流行语“大哥大”排名第4,因为当年常有人拿着它在大街上大声喊话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如今,它逐渐变小之后就换了个时髦的名字——手机。
    30年来,在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事物。比如著名的快餐“肯德基”,它于1987年进入中国,第一家店在北京前门(第1张图片),当时名字后面还加了三个字——“家乡鸡”。
    30年间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可谓是有目共睹。第2张图片中这个非常有趣的LOGO是2007年在俄罗斯举行的“中国年”的标志,2006年在中国举办了“俄罗斯年”。
    30年间这么多的改变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从经济层面来看,我国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经济保持年均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对老百姓来说那就是:钱包鼓了,选择多了,生活好了。  
    革 
    再来看改革开放的“革”字,我组的词是:革新。这个词我想从人文的视角来看。先来看看标语的革新。标语是表征一个时代的符号,饱含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第3张图片是学校中关村校区的中心花园的垃圾箱,上面写着“校园是我家,环保靠大家”,显然它是一条文明而又温馨的标语。说到标语的变革,可能家乡在县城或者乡镇的同学会有更多的感触和了解。让我们一起回顾过去的标语。带有恐吓性质的“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充满赤裸裸诅咒的“此处倒垃圾者,全家死绝”,严厉冰冷,缺乏人文关怀的“违反交通规则后果自负”…… 再看看现在的标语,不仅数量减少了,而且体现出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草坪旁的“不要踩我,我也会疼的”; 教学楼内的“上下楼梯,脚步轻轻”……温馨,以情动人。标语的革新只是个现象,本质上它反映出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观念的进步。
    让我们来看看这30年间都出现了哪些新的观念。 比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论、发展就是硬道理、时间就是金钱、与国际接轨、全球化、后现代、软实力、生态文明、绿色GDP、阳光政府、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等。这些涉及社会诸方面的观念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活力和进取激情,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并且开阔了人们的眼界。30年里,人们敢想敢为、更加自由。
    开 
    来看“开”字,我组的词是:开奥运会。之所以选择奥运,因为它是改革开放30年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我想更多从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说这个词。一百年前,《天津青年》杂志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2001年申奥成功时,我也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2008年的我能离北京奥运会有多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一点运气,我与奥运来了个零距离接触:在五棵松篮球馆做志愿者(第4张图片)、到现场观看奥运会开幕式、观看男子轮椅篮球决赛。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没有改革开放这30年的进步,这一切能成为现实吗?奥运会恰好在改革开放整整30年的年头由我国举办,我想这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必然吧。
    奥运带给了我简单纯粹的快乐,让我充分领悟到了奥林匹克精神,也带给了我珍贵的志愿经历和永生难忘的回忆。而奥运之于中国,则全面呈现了5000年的灿烂文明,是中国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增进了民族自信,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全面展示。
    放

    最后是“放”字,作为学生自然想到的是“放假”。先来看一个选择题。1995年前,我国一年的法定假日有多少天?选项有 A.59 B.104 C.115。答案是59天。可能有人会说:不对啊,一周休息2天,一年52周,应该是104天啊。其实在1995年之前,我国只休周日。当时人们觉得国家还比较落后,自己应该少休息,多干活,连农家的猪圈上都写着:除夕不停干,初一接着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开始明白:休息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30年间我们的全年休假假期从59天增加到115天,出现了近一倍的增长。我体会很深的是黄金周、以传统假期为依托的“小长假”,还有“国民休闲计划”。假期的增加满足了人的休息权、扩大了内需、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尊重了民间习俗、弘扬了传统价值。
假期的改革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讨论。去年11月21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青年话题”对“国民休闲计划”提出了质疑: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计划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众对于热点问题的讨论可谓是越来越热情和积极,这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一个巨大的进步:让每个人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参与社会决策。还记得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这篇文章在当时引发了社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30年,两份报纸,两次大讨论,表明改革开放最重要的进步就是观念的进步和人的解放,其核心价值就是让人民回归历史主体的位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人民日报》纪念改革开放30年系列社论中也指出,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
    子曰:“三十而立”。30年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共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