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奉献谱写无悔青春
华体会体育(中国):2014-11-04 供稿:校团委 郑煜 摄影:学生电视中心 赵子豪
编辑:新闻中心 王征 阅读次数:
2014年4月8日的北理工校园网首页,一个躺在治疗椅上微笑的大男孩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北理工第三位成功分离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的董维。“每个人都怀着绚烂多姿的梦想来到这个世界,都精彩却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卷起或大或小的波澜,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否在这个健忘的世界上留点什么,和留下的是什么。”——这是董维一直践行的信念。
对董维来说,选择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多少有些偶然。大二结束后,董维萌发了转专业的念头,选择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与母亲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
社会工作:以生命影响生命
对董维来说,选择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多少有些偶然。大二结束后,董维萌发了转专业的念头,选择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与母亲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
董维的母亲是一位成功的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士的她深知社会工作专业偏向心理学方向,而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分析出他人的心理活动和人格,并从中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心理学有别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更符合哲学的范畴,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在董维看来,这无异于用生命影响。
这个决定带给董维的,是两年艰苦的时光。相较于飞行器动力工程,社会工作专业虽然不需要通过题海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但是更加强调感性思维。许多课程,尤其是固定学时的实习与展示任务,对按照正常进度学习的同学来说都非常吃力,再加上学习方式的区别,使在社会工作领域半路出家的董维适应起来格外困难。
课业任务最重的时候,董维需要在一个星期二十节课程的课表上安排二十二节大课,需要在不同任课老师之间“斡旋”,需要下课在教学楼之间狂奔,需要早上六点半起床练习课堂展示,需要通宵写论文直到天边泛起粉色的光晕。最艰苦的日子里,支撑董维的,是他过人的能力、坚定的意志、高远的理想和乐观的精神,以及社会工作这个全新的专业赋予他的信仰——用生命影响生命。
经过了凤凰涅槃般的痛苦追赶之后,董维总算可以挺直腰板自豪地告诉自己:“我要毕业了!”这句在别人看来稀松平常的话,对董维来说却是那么的不易,因为他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别人四年的课程。这段经历虽然带给他很大压力,但也使他探索到许多未知的领域。在经过完整课程体系学习和去香港感受国际最前沿的社会工作之后,董维得以从一个全新的高度了解社会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更重要的是,他真正体会到了社会工作最核心的理念——用生命影响生命。
助人为乐:“北理好人哥”的公益梦
公益,一直是董维始终坚持的梦想。在校园网对董维的事迹进行报道后,朋友们给他起了“北理好人哥”这个贴切的绰号。
秉持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董维,在生活中利用每一次机会践行自己的理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上大学以前,董维经常去家乡的科技馆担当义务讲解员;十八岁以后,在家人的鼓励下董维坚持每半年参加一次义务献血活动,共献血一千六百毫升,并在学校的组织下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在课余时间,董维也曾去北京房山安琪尔培训学校(孤儿院)和大兴区行知学校(打工子弟小学)义务支教,支援房山区西潞街道办事处在十八大期间的综治维稳工作,并长期在房山区国爱康复训练中心(残障儿童康复中心)和西单献血小屋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
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汇聚成了不平凡的伟大,也充实了董维的大学生活。但在董维看来,自己只是个非常普通的人,作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般;作为篮球队员,总是拖队友的后腿;甚至作为晚辈,都经常让长辈操心惦念……但即使是一滴水,董维也希望自己能够滋润一寸土地;即使是一线阳光,董维也希望自己能够照亮一分黑暗;即使是一颗粮食,董维也希望自己能够哺育希望的生命。在实现自己公益理想的过程中,董维用自己的眼睛审视这个世界的残酷与善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事、物。正如央视《走基层》栏目的宣传语所言,“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些独特的经历使他在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学以致用,关注弱势群体,悲其所悲,痛其所痛,化悲为爱,以爱止痛。
生死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
2013年9月,董维接到北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留存的造血干细胞样本和一位急需救治的白血病病人初配成功,希望他能够捐献造血干细胞。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因为陌生人间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几率比中彩票的几率还低,而我是一个买彩票从来没有中过奖,玩游戏从来抽不到好装备,甚至打牌都只能靠技巧而非运气取得胜利的人。”
可是平静下来后,董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这个未知的领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数据库查阅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微小风险和对于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但这些文献也指出,由于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尚处在初期阶段,现在得出的结论大多还是经验性的,并不具有完备的科学论证体系。
这件攸关生死的大事让董维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和血液有关的事情没有小事,任何可能的危险董维都难以承受;其次,当时正值研究生考试备考的冲刺时期,时间紧迫容不得他为其它事情分心。可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意义重大,如果董维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违背当初加入中华骨髓库时的承诺,不仅会极大浪费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意味着一个等待移植的生命被宣判死刑。
最终,董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捐献造血干细胞。因为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自己诺言的践行,更是在充分了解科学知识并客观评估自己身体状况后得出的结论,是对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自我实践。
这个决定的做出,也与亲人们的支持密不可分,尤其是董维姥姥、姥爷亲身的经历,推动他最终作出了捐献的选择。
董维的姥爷,是一位为了国家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特级教师,却因为在肾衰竭时没有合适的肾源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姥爷的离世是董维最痛苦的记忆,是一家人至今都难以痊愈的伤痛,董维难以忘记姥爷病重时消瘦的身体和对生命的渴望。而董维的姥姥,却恰恰是一位优秀称职的医生,在姥爷病重时,董维可以感受到她作为妻子的无助和作为医生的无奈。当姥姥得知他的造血干细胞和别人初配成功时,既担忧又骄傲。也正是这份骄傲和担忧,让他感受到了专业人士对捐献的积极态度,也使他最终坚定了捐献的决心。
除了姥姥姥爷的影响,父母对董维的选择的尊重更是他完成捐献的重要条件。直到最后住院,董维才从母亲口中得知,一贯保守的父亲一直对这件事情持消极态度,但正式捐赠时父亲却从家里赶来陪伴他。董维知道父亲心中是对他挂念和爱护的,父爱如山,难以逾越。在董维面前,父亲总是表现出军人的铮铮铁骨和严酷无情,却将对他深深的父爱隐藏在心底。经过这件事情,董维和母亲的感情更加紧密,父子之间也多了一份难言的默契,这些都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爱心长征:不放弃书写生命奇迹
在经过了接近一年的漫长准备之后,2014年3月30日,董维在家人、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陪同下入住空军总医院,进行捐献的前期准备和诊疗。4月3日、4日董维分两次进行了捐献,成功分离造血干细胞,并于5日顺利出院。至此,在经历了高分辨率配型、体检、复检、最终确认、捐献等环节后,董维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兑现了自己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时的承诺。
而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董维也认识了许多富有爱心的志愿者和捐献者,虽然捐献的过程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但在整个捐献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以及许许多多和他怀有相同梦想的志愿者们给予了董维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支持,时刻温暖着他的身心,支持着他坚定地走完了漫长的捐献过程。
不改初衷:点滴奉献谱写无悔青春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谈及自己未来的打算时,董维说简单的一句“感谢”已经不足以表达他对大家的情感,只有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持下去,更加积极的投身志愿公益事业才能不辜负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希望大家的爱能够像他的造血干细胞一样传递下去,滋润更多的生命。
董维说,他不求能够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从事公益活动,将自己的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点滴奉献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将人性最深处的光辉谱写成生命的乐章。
临近毕业,董维给自己这样的毕业赠语: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终点回望,我就能够看到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人生之路!
路在脚下,更在心中,董维就是那种执着前行的人,因为梦想,因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信念,不改初衷,点滴奉献谱写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