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与理性:创造了一个跨跃式发展的新模式

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中国)                          ——记沈阳理工大学校长贾春德教授
   
    淳朴的农民家庭哺育了一个聪颖的孩子,也造就了一个身在国外心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校长,有人把他描绘成一个喜欢接受各种各样挑战的理智的人,他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勇气和正直,使一个处于弱势的学校在三年时间里,实现跳跃式的大发展;他正在实施着一项将优秀的国际教育资源融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教育国际化”策略。他是一位大学校长,但又不是一位普通的大学校长。
留学归国  中西合璧
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用浓厚的使命感提出和倡导沈理工的
“大众化高等教育”目标和方向
    淳朴的农民家庭哺育了一个聪颖的孩子,也造就了一个身在国外心里却想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校长。与共和国同年,贾春德出生在内蒙古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童年时代的他,仪态憨实但思维聪颖敏捷。和其他孩子一样,他最感兴趣和喜爱的就是读书。少年的勤奋使他在学业上学有所成。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北京工业学院,即现在的华体会体育。在获得了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后留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在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J.S.sheasby教授指导下,从事磨擦磨损动态直接观测研究。在德国达姆塔特技术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师从被誉为高速切削之父的国际知名科学家H.shultz教授,主攻高速超高速切削技术,并协助H.shultz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主讲摩擦学及金属切削实验技术。
    在国外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刻苦钻研,孜孜以求,为祖国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对于通晓英语和德语的贾春德来说,在国外工作完全可以享受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得到丰厚的物质待遇。然而,父辈纯朴思想的教诲,祖国母亲抚育的厚恩,始终铭记在他的心里。当得知学校需要他回国的消息后,他毅然地辞别了导师、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立即回国。第二次出国讲学,是不请自归。他说:在国外工作是可以挣一些钱,但这只解决个人的经济问题,不能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状态,我觉得应带回国外先进技术弥补本国的贫穷。与在国外从事科研和教学相比,我更乐意回国直接从事建设和发展,亲身经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苦犹乐、其乐无穷。
    作为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的贾春德,回国后他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分别创立了兵器工业润滑技术研究中心和兵器工业高速切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基金支持下完成了“磨损动态直接观测技术研究”。这项研究是国内首次将传统的静态事后分析法推进亚微观范围内的直接动态观测研究阶段,发现了磨粒生成长大的真实机理,提出了摩擦表层塑流层超微晶化、腐蚀沿晶碎裂形成核磨粒的新学说,并观测到磨粒长大的四个不同阶段,项目获得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著名摩擦学专家密西根国立大学K.C.ludema教授曾评价此项工作为高质量的研究。由贾春德主持的国家科技部“九五”重大攻关项目“超高速车铣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国家资助总合同额935万元人民币,项目完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系统车铣理论研究,研制了三台填补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空白的高速CNC机床。项目的应用与推广将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技术进步。
    贾春德校长认为,在国外做留学生也好,讲学也好,可能都有很多发展的机会。但是关键是一定要把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结合起来的时候,和这种发展结合起来的时候,我觉得才是真正的机会。因为你在中国生长了三十多年,然后你出国留学或者讲学,你前三分之一的生活都是在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有极大的文化上的熟悉和方便。我们就是要研究怎样把两种文化之间夹缝这种东西转化成优势,真正的融合东西方的文化。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贾春德担任机械系主任期间,他就从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出发,提出了“工程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倡导和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思想,他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新一代的大学生必须是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未来世界人,成为能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地域、文化需求的“应用型、工程型人才”,实现从精英式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轨。“没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中国的综合国力就不能在未来的世界范围内占据优势地位”。他的“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训练,培养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的教改科研项目确立为教育部项目,经过10年的理论与实践于2001年获得辽宁省教育改革一等奖。
思维创新  创造机遇
赋予他将一个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能够以跳跃式的发展速度和优势参与到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来的勇气和信心
    竞争优势的新来源,在于思维的创新。
    在人的一生中,机遇虽然是很关键的,然而,没有真才实学,再好的机遇也会变得一无用处。由于贾春德的出色工作,他先后担任科研处长、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1997年受命上任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院长的贾春德,所面临的境况是:校园占地13万平方米,在校生3500人。在近1000人的教职工中教师不到400人,人均年收入不足8000元,户均住房面积50多平方米,学院年度收入不足3000万元。一所处于教育发展资源相对弱势的学校应该如何面对中国加入WTO之后带来的高等教育的机遇和挑战?焦虑与思辩、困惑与奋起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改革的激情在有着优良军工传统的教职员工心中涌动。在没有钱作为巨大投资支撑的条件下,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从何而谈呢?是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全体教职员工冷静思索的问题。
    当今,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必须是一位创造性的思想者。从逻辑的角度看,这就是说他们不能遵循按部就班的或者直线式的思考过程,而是要以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或者说,不仅仅将已经存在于纸上的若干个点连接成线,而是要知道如何描绘新的线条和图案。
    贾春德校长认为,就沈工的历史和现状而言,如果不采取超常规的发展策略,而是四平八稳地慢吞吞地像个小脚女人,不用等到五年、十年,沈工必定落后。他说,中国一切问题的最佳解决靠发展,沈工一切问题的解决也要靠发展。舍此别无他路。他还津津乐道地对“机遇”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对某些特定的单位,光提把握机遇是不够的,对待机遇的态度无非有三种:大智者创造机遇;中智者培养机遇、认识机遇、发展机遇、把握机遇;下智者对待机遇视而不见。
    贾春德校长实事求是地看到学校在辽宁省内这个教育集群中所处的相对弱势地位和缺少优良教育资源而艰难发展的处境,在客观地尊重现实、承认弱势的同时,应当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优势。在多年对欧美国家教育竞争力研究考察的过程中,在对数个发达国家成熟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分门逐类的搜集、分析、剔除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用以界定与判断教育产业集群的一些要素和理念,由企业集群现象引发产生了设计教育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路。
    对于领导者需要一种勇气,需要做出坚定决策的勇气,以及敢于坚持其他人认为没有用的战略的勇气。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可行的论证方案形成了:
    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原址地处市中心的黄金宝地,是房地产开发商称之为寸土寸金和窥视的优良资源,利用土地置换的方式在郊区外另选新址,而市中心老校区与新校区的土地价差和后勤社会化的机遇则可以开辟另一个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个创举,一个被誉为辽宁省高校“第三世界跨越发展的典范”工程将开始实施。
精心部署  巧妙安排
永恒的创新意识是他抓住机遇的核心力量,又通过自己的勇气、创建价值观的文化和鼓舞人心的承诺来成就沈工的发展梦
    有人把贾春德描绘成一个喜欢接受各种各样挑战的理智的人。他经常将自己在不同领域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然后将这些经验运用到需要他施加影响的那些事物中去。
    一个踏实的领导、一个凝聚的团体,经过三年的创业艰辛,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
    绿树环绕的校园占地3,200亩,一期工程的1,600亩已经启用。金色的阳光下,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气势恢弘,深浅不一的层次丰富的灰色楼外墙,烘托出校园宁静、典雅、美观、大气的氛围,别具一格。
    新校园的建设风格以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型为主调。校园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功能齐全。新校区分为教学区、实验实习区、科研产业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行政办公区、体育活动区、休闲娱乐区。教学区设有机械工程分院、化工分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生态科学与环境工程分院、艺术分院、外语分院等。作为标志性建筑以中心环状展开的大型图书馆坐落于教学区的核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5层圆形结构的花岗岩建筑的图书馆仅功能就有5个:共享大厅、学术报告厅、阅览室、书库、综合服务。它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目前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同时,校园全部信息采用信息网络管理,学生注册、选课、借书、就餐等将实行“一卡通”;值得一提的是,校园的绿化别具特色:教学区以草坪和低矮花卉为主;教学区外栽植较大灌木;校园周围是绿化防护带,外圈种植乔木,起到隔音除尘作用。整个绿化勾勒出层次丰富的环抱型校园景观。
    当你走在图书馆宽大的走廊上,站在教学综合楼宽敞大厅里的高大花岗岩石柱前,你会由衷地感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大学将屹立在我国的北方。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超常规的赶超行为。
    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在面临教育经费紧张与投资资金来源不足巨大考验的时刻,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领导班子于2001年7月果断决定,挺进浑南开发区,建设沈工新校区,从而迈开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新校区总规划占地3200亩,规划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总投资8.1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已经完成,于2003年9月全部投入使用。新校区融现代艺术风格和浓郁文化气息为一体的基础设施,迅速突破了“办学空间小”、“综合实力弱”的两大难题,将办学空间扩大了16倍,综合办学能力成倍增长。新校区凸现了自然、科学、人文和国际化、现代化的氛围,为学校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现在看来,沈阳理工大学当初这个教育发展策略和理念是正确的,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对的。如果没有变革现实的内在要求,没有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无从谈起。善于审时、顺势、造势的思维和勇气,使他们巧妙地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挖掘了潜在优势,发挥了现有优势,创造了新的优势,切实地把设想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才使他们迈出了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
    实践证明,发展机遇是一笔重要的战略资源,市场经济是最重要的机遇。抓住机遇就可以快速发展,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在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的发展中,快人一步,抢得先机,步步主动;慢人一拍,亦步亦趋,则处处被动,结果将会拉大差距。对于工作的具体方案和改革发展的决策,特别是机遇性决策、超前性决策,一定要不争论,认准就干,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一个重大的抢抓机遇的超前决策,都是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决定的,意见一致是在成功之后。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创新要在“试”中探索前进,在“闯”中开辟新路,教育思想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其意义远远大于教育发展本身。
    三年创业、三年拼搏、三年磨练。贾春德校长认为,在承受到挫折和打击时以至于委屈时,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依然以一位坚强、果断的领导人的面目出现,同时还要显示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学会怎样让一个士气低沉的组织振奋起来,学会如何激励组织中的人们去成功地实现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用来领导自己的这个组织和群体走出徘徊,必然是在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的指引下创造出来的。
    正象贾春德校长向省委组织部提交的述职报告中所说的,这些成绩源于坚持以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为指针,在实际工作中扎扎实实,埋头苦干,聚精会神抓发展;源于坚持把马列主义一般原理与本单位具体工作相结合,坚持观念创新、思想创新、工作创新的结果。
嫁接移植  改造融合
实施教育国际化就是让世界优良的教育资源为中华民族所用
为沈阳理工大学所用
    贾春德校长在为沈阳理工大学奠定了第一步“跳跃发展”的坚实基础后,他们的领导班子还有个更大的跳跃发展目标,这就是教育面向世界,搞教育的国际化。
    贾春德校长说:“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而作为其载体的人必定是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和科学技术上的世界人,这也必然决定着教育要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全封闭的高等教育很难完成培养未来世界人的任务。”
    贾春德校长和他的领导班子敏锐地看到,俄罗斯国家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国际一流科学家,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国防、材料、高能粒子等科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于中俄间战略利益的趋同,其开放相对滞后和经济状况欠佳,决定了对俄合作的巨大空间和现实可行性。尤其是俄罗斯的国防科学技术对我国更为重要,由于历史和当今国家间关系的原因,我国国防技术的主要引进国仍然是俄罗斯。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这种状况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在对俄引进一般民用高技术的同时,注意引进和合作研究国防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原是一所国防院校,国防专业建设的国际合作可行性也非俄莫属。
    于是,“以对俄合作为轴心,以对欧美合作为两翼,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优良的教育资源,通过嫁接、移植、改造和融合,加速自身学科建设步伐,实现内涵跨越发展”的教育国际化策略初步形成。
    俄罗斯一些国家级科研机构和著名大学面临着科研经费不足,人员相对过剩的现状使得这种合作的实现具备了可行性。在我国曾经错过了原苏联解体时大规模引进技术和人才的那个机遇期后,沈阳理工大学成功地抓住并实现了本世纪这个新的机遇。
    他们通过与俄罗斯、德国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了学校的工科建设;通过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合作,加强了学校的商科建设;通过引进俄罗斯著名大学的重点专业和教育体系加强了学校的理科和研究所的建设。目前,沈阳理工大学已展开的合作及达成意向的俄罗斯大学就有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等10所学校,实现了全面引进俄罗斯先进教育体系,学生不出国可以本硕连读。同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以及白俄罗斯科学院所属的9个研究所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并已经展开有“超宽带脉冲微波干扰强流技术”等九项合作科研项目,对促进学科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引进的同时学校也注重输出优秀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赴国外学习深造。
    贾春德校长强调说,我们所要求的“教育国际化”并不就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接轨、合作办学,因为在文化差异巨大、社会制度不同、教育规格体制不同的情况下,各国的教育没有接轨的条件和必要性,就像我们不能谈宗教接轨、文化接轨一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实现文化和理念的融合。因此,我们所谈的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的教育发展要面向世界,具体说是沈阳理工大学的教育发展要面向世界,你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要面向世界。那么引进、利用和整合世界优良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良的人才资源为中华民族所用、为我们学校强盛发展所用是我们的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说的“教育国际化”强调的是要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借鉴世界知名大学通行的办学机制与运行模式,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这就是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的三个核心要素:更新观念、建立新机制和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如果说前三年贾春德校长及其沈阳理工大学花了很多的精力用在买地、盖房子等基本建设方面,那么,现在和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以超常规的热情、付出超常规的努力、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来抓人才工作了。
    经过了三年的努力,他们已经搭建了一个可以支持海外学者回国发展、可以让外国专家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创造和建立了一个完全立足于培养、吸引、留住、储备人才的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机制和条件。这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现代化的教学、研究和实验环境作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稳定基础;提供一个较好的生活居住条件作为吸引人才的基本待遇;承诺允许将高科技科研成果转换为知识产权和股权作为沉淀、储备人才的鼓励条件”。
    现在沈阳理工大学有了这个基础平台,就可以期望实现世界一流人才向中国转移、高科技成果向中国转移、优良教育资源向中国转移,具体说就是期望形成一个向沈阳理工大学进行汇集的大好局面。
    沈阳理工大学实施“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引进人才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一个人文的过程,贾春德校长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更要培养他们理解复杂世界和他人不同想法的能力。有价值的、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将是我们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届时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师、学者、学生可以学习生活在一起,可以使他们彼此了解、形成互动,以此来推动沈阳理工大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就是贾春德,一个充满激情、智慧和勇气的人;
    ——沈阳理工大学不会忘记他,因为他曾经带领着一个凝聚着力量和奉献精神的团队在这里进行着一场智慧和毅力的较量;
    ——华体会体育也不会忘记他,因为他是我们杰出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