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教授做客设计学院“意匠之门”系列学术讲座

供稿:王东声  摄影:韩林江 李政坷  编辑:欧阳哲

  10月16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应邀来到了华体会体育设计与艺术学院“意匠之门”系列学术讲座的讲坛,在设计学院报告厅举办了主题为“源自文化遗产的灵感——人类文化遗产与艺术创作”的专题讲座。设计与艺术学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张帆主持此次讲座。

 讲座中,乔晓光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一,人类遗产与全球化;二,中国乡村里的活态文化——中国剪纸;三,源自文化遗产的灵感——我的创作。分别谈到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中国的世界遗产、文化多样性、中国剪纸等内容。另外,乔教授结合自己参观与游历的感受,讲到国内外的文化遗产,涉及到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以及墨西哥,亚洲的日本,以及我国的北京、福建、江西、云南、陕西等地。
  乔晓光教授讲到,我们当下已经进入到“文化遗产时代”, “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行动起来,而不是空等着国家的政策调整、财政拨款等等。” 他说,非常希望如北理工这样的985、211国家重点高校参与到对于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之中来,非常希望更多的年轻学子参与到对于文化遗产的学习、保护和研究之中来。

  随后,乔教授结合自己的实践个案讲述了自己在挪威现代剧《寻找娜拉》、芬兰英雄史诗《卡莱瓦拉》、瑞士《阿彭策尔史诗》话剧舞台设计中的剪纸创作,从文化遗产的价值、人类文化遗产的对话、交流与融合等方面进行了解读,给出了“文化遗产与设计的结合是必然趋势”、“文明的交流:比沟通更重要的是结合”这样的创作认识。随后,乔教授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他精彩的讲解迎来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乔晓光教授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从1986年开始近二十年时间考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关注民间习俗文化和中国乡村社区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2000年以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科创建以及相关社会项目的参与实践,探索以人类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2002年5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国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3年元月1日联合北京相关高校策划创立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青年文化遗产日”。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民间文化守望者”提名奖,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审核: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