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王小谟谈大学生活 勉励青年努力奋斗圆中国梦

——北理工师生与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对话实录

来源:
科技日报—科技网 编辑:党委宣传部 和霄雯


 
  近日,华体会体育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联合举办“对话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报告会”。
  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体会体育杰出校友、兼职博士生导师,央企科技创新和国防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在今年1月18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小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胡锦涛向他颁发了奖励证书。
  上世纪60年代,王小谟大学时代结束,正值中国开始建设国防工业的“三线”,包括他在内的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被分配到西南、西北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他们无怨无悔地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付出毕生精力。在其后50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谟带领团队先后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实现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此次报告会上,王小谟院士和母校师生进行了现场互动。
 
  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欢迎你们
  问:在多年从事科研的过程当中,您感觉大学生活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答:学校五年,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记得当年我被北京工业学院(现华体会体育)录取,发给我的录取通知书有一句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就说: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
  我们学校是一个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当时我们学校就是这样一个气氛,我想我们学校有延安的传统,来了以后,我觉得这儿是我们人生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大学。我们小学中学都是在父母监控下,都是小孩或者算青年吧,真正独立开始生活是从大学开始,第一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学校有一个好的革命传统。一进来就进了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成为我们人生的第一站。从那时起,我们今后人生的目标,就是献身于国防,给国防工业添砖加瓦。这就是我们当时的一个理想。现在看来这个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那时候,我们不会想到得什么奖,因为国防工程师是默默无闻的,是无名英雄。当时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的。首先学校的氛围在理想和追求上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所以,我们在一个大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另外,工科学校也给我们全面的锻炼,北理工各种活动多,也比较注重集体精神,像我们就有晚自习,不来的时候还要批评,所以 ,这个集体主义也比较好。我们当时是无线电系学的定位专业,配的教室都是一流的,全国出名。因此,我们在学术上学的也很好。
      我一二年级时3分4分多,到了三年级以后优就多了,说明在这个环境下有了成长。我们学校在当时是德智体三方面发展。第一是教育我们,第二是给了我们好的身体,给了我们比较好的知识,使我们在后面50年的生涯中能够做得更好。我在学校学习雷达,出来也搞雷达,一直搞到现在。
   问:您是北理工信息电子学院的兼职博士生导师,北理工培养了您,您现在也在培养学生。那么在整个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您对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最看重的?
  答:我觉得有两条:第一条是有追求目标。学生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目标。我带的博士生有12位,大部分都很好。第二条是自学能力。到博士这个阶段,我认为需要锻炼自学能力,给你一个题目,从查资料到分析资料,再到提出自己的意见,你自己要知道怎么搞,这是最重要的。这就首先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有追求以后,自己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一些特别好的博士生,我也向他们学习了很多东西,互相一讨论以后,就把整个事情提高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还是第一条,一定要有追求。没追求,就是想混一混,混一个博士毕业,现在也很难混。
   
  德智体全面发展,别死读书
  问:小谟院士在学校里面不单是学习上努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很开朗,很活泼。参加很多社团活动,京剧团,我们一个宿舍的记得很清楚,你经常在床上拉胡琴。16个人的宿舍,大家相处得很和谐。参加京剧团还成为京剧团的台柱。当时北京理工京剧团在北京高校里面还是很有名气的,又参加了摩托车队,车队很有影响力,甚至还拿过高校比赛第一名。你是不是也能在这方面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啊?
  答:德智体全面发展,别死读书。在摩托车队有一帮运动员,去开啊,去冲啊,活动也多,朋友也多。
   问:你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咱们学校的光荣,更是咱们班同学的光荣。但是不论成就高低,没有学校的培养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大家可能不知道,当时我们班是老院长魏思文亲自抓的“试验田”,配备的是最好的老师。今天小谟拿到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也应该说是这个“试验田”结出的最绚丽的果实。小谟,你现在记忆最深的老师是谁?
   答:有好多很深刻的,特别是二级教授,教物理的蔡凤兴。还有孙树本教授,我刚才看了成绩单,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只有一科是优秀,就是数学,说明他教的也好。他讲的一句话影响我最深刻,基本结课的时候,他对我们讲,“凭借你们现在的水平,完全可以自己往前走了”。他确实把我们带进了门,后来多数时候都用到数学。
  问:您能再跟我们谈谈当时学校的学习氛围是什么样的吗?
   答:学校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风气,大部分人晚上都到图书馆抢座位,不懂的时候就互相讨论,北理工晚自习还要点名。我们在这样一种氛围底下,感觉非常好。这个氛围是要自己去抓住机遇,没有人强迫你怎样怎样,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就好好学习,有了好的信念。

   把信息产业做强做大,做出贡献
   问:作为当年五系的毕业生,现在又是咱们信息与电子学院的博导,您对于学院将来的发展,有什么希望吗?
   答:电子信息发展的非常快,2012年电子信息总的产值是十一万亿,占我们国家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十三。这是很大的一个产业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的芯不是中国芯。每个人都使用计算机,但是计算机的芯不是我们自己的,我想我们做电子信息的要不断的去努力,不但要做电子信息的大国,更要为做电子信息的强国而努力,这个任务落到在座各位身上了。希望大家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在不长的时间内,能够圆我们的中国梦,在电子信息产业上,不但是产值最高,还是技术第一。
  把基础打好,走好人生第一站,我想我们电子信息产业大有机会。上个礼拜和清华的教授聊天,他们学校有一个政策,最近信息产业发展的很快,他们允许学生出去打工两年,期间保留学籍。这两年如果成功了,就不用回来了,失败了,还可以回来继续读书。
  信息产业大有可为,希望大家珍惜四年时间,把产业做强做大,做出贡献。
  问:小谟学长,今天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您这次荣归母校,我相信您肯定有一些感悟,相信母校的师生们也希望能聆听到您对他们的期望。
   答:学校16个字的育人理念,通俗一点,就是德智体,要有高远的理想,精神的学术,强壮的体格,德智体全面发展,最后心境很重要,就是把三方面概括起来了,要是没有一个好的心境,没有一个很好的理念,很难发挥。希望全体师生以这16个字为理念,更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04/11/content_198738.htm?div=-1

(审核: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