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青春北理”年度榜样评选——科研创新榜样候选人介绍
华体会体育(中国):2013-04-16 阅读次数:
供稿:校团委 艾翔 编辑:新闻中心 段炼
1、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科研创新榜样 倪俊
事迹简介:2012年10月,他放弃约六十万字的《赛车动力学》个人著作稿费,以此资金购买1000余本该书赠送给各大工科高校图书馆。不要以为他是某位学界泰斗,他只是我校机械与车辆学院的一名普通本科生——被身边同学称为科研“疯子”的倪俊。
从2009年入学开始,倪俊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本专业本科到博士的所有课程,还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汽车动力学领域著作及文献。谈到这段经历,用倪俊的室友的话说,“那是完全的痴迷,甚至可以一天不吃饭,通宵达旦的看书”。刚入学时倪俊就意识到中国正在向汽车产业强国迈进,方程式赛车大赛对汽车领域人才培养有深刻的意义。于是,倪俊立志率先在国内开展赛车动力学相关研究,成为国内赛车动力学领域奠基者。2011年,倪俊进入了人才济济的方程式赛车工作室,由于他出色的科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如今他已成为方程式赛车队的核心骨干。
如果初入大学的我们都像刚刚下海的船,那大四的倪俊已经驶向了大海的深蓝处。他在轮胎力学、赛车操纵动力学及赛车空气动力学领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23篇学术论文,撰写了一本近60万字的学术著作。 因成果突出,他还出访过两个国家,受邀参加“2011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2012年世界汽车工程学会年会(FISITA2012)”、“2012年系统仿真国际学术会议”等6个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报告。他同时还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会员、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高级会员、德国VI-grade仿真公司中方特约技术顾问和瑞士TTP公司旗下会议兼职审稿人。
2011年的汽车工程年会上,倪俊为了和一位自己敬仰已久的学者合影“闯”上了主席台。他说,那位学者对自己来说意味着梦想。在追逐梦想途中面对多少寂寞、困难、苦楚都不曾皱眉的倪俊,在收到那位学者答应为自己研究亲自指导的短信时,竟抑制不住激动的眼泪。倪俊和所有人一样都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但他从未在原地彷徨,而是珍惜每个现在,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因为他明白,只有最好的今天才能通向他最想要的未来。
事迹链接:http://bitqcby.bitnp.net/type5/2013-01-01/99.html
2、科研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科研创新榜样 赵扬
事迹简介:小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当科学家的梦想。但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真正能把科研之路走下去的却越来越少。也许是不愿重复枯燥的实验和研究,也许是没办法沉下心整日呆在实验室,也许是科研上的突破没办法带来足够的成就感。但是,她坚持下来了,因为对科研最单纯的热爱。
这个女孩叫做赵扬。2009年9月考入我校化学学院,并于同年年底提交了硕博连读的申请。赵扬在学习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成绩优良率达到100%。科研方面,赵扬已在SCI 上发表16篇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其中三篇文章影响因子在10.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赵扬和实验室同学成功制备出了超轻石墨烯泡沫,该石墨烯泡沫的密度仅为2.1 mg/cm3, 轻得足以放置在蒲公英上面而不对其产生任何影响,是目前石墨烯材料中密度最小的。以此为内容的论文被选为国际一级杂志《德国应用化学》期刊的内封面,同时英国皇家化学会(RSC)旗下的《Chemistry World》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该制备超轻石墨烯的方法,目前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并于2012年获得了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培育项目基金的支持。
对于自己的科研之路,赵扬这样说:“通过这些科学研究,使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现在我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科学研究很重要。我对科研有着很浓厚的兴趣,现在已经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希望今后能为科学研究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科研道路上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条不断挑战、超越自我的科研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事迹链接:http://bitqcby.bitnp.net/type5/2012-12-30/83.html
3、“独特”的青春——科研创新榜样 钟鸣
事迹简介:软件学院的钟鸣常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做出选择。”大一军训结束之后,他第一次来到软件学院科技创新基地,从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这是他大学的意义所在。
跟身边大多数同学相比,钟鸣是独特的。上课老师提问时,当周围同学碍于面子不敢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谈时,他一定会第一个举手阐述自己的见解。当其他同学休息娱乐时,他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科技创新基地。2011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就项目的解决钟鸣提出了自己独创的方案。以前方案的很多问题不断被推翻,继而用自创的方法来加以代替。他可以原谅失败,但不能接受平庸。钟鸣所在的项目小组在一开始就果断废弃现在普遍采用的、但是效果不佳的BP神经网络方法,而用五周的时间去改良RBF神经网络方法;项目小组能推翻花了六周时间才实现的,但是发现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图灵测试的方法,而从零开始全新设计自己独创的方法。这些虽然给项目小组的进展情况带了巨大的压力,但是,独特就是这样: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压力巨大无比,但是,这就是他必须经历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科研之路退一步就是失败!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最后他们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做出选择”常被他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有了更加深刻甚至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理解。人生,若不在年轻的时候放手去开拓,等到顾忌与忧虑桎梏了自己的思想,那时还有什么气力去改变自己呢?改变自己,意味着失去现在所拥有的,却不知道能不能获得自己所期待的,这是一场存在很大风险的博弈,但是,钟鸣要求自己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在科研之路上,他甘于独特。
事迹链接:http://bitqcby.bitnp.net/type5/2012-12-29/71.html
4、仰望天空 脚踏实地——科研创新榜样 刘真畅
小时候,刘真畅常看着天空发呆:“天上有什么?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从小对天空充满好奇、渴望解开自己儿时疑问的刘真畅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
入学后,刘真畅怀着对天文的热爱,在大一时就与学长一起创办了天文社。起初天文社什么也没有,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拥有了9台望远镜,并且举办了很多天文观测活动。刘真畅对天空的渴望并没有停留在兴趣爱好上,而是转化为了他专业学习和科研创新的动力。
2010年,刘真畅加入了华体会体育航模队。在航模队他仔细研究了世界上的先进飞机技术,发现第五代战斗机最重要的性能就是灵活性,而这项性能的基础就是“大角度矢量推进技术”。于是他作为第一作者提出“飞行器大角度矢量推力技术”设计思想,并组建项目组进行研究。
这是他第一次实际运用专业知识把构想变成现实。在两年多的研究周期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曾经经历了飞机在地面滑跑实验中的多次事故;也曾暑假两月不回家,埋头在学校里辛苦工作,制造飞机。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刘真畅在实验室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感受过首飞前的紧张,坠毁后的失落。终于在2011年9月,他们的作品代表学校参加“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创新大赛,获得第10名(创意奖)。同年10月代表学校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这段经历是刘真畅没法忘怀的——500多天的时间全心全意的去做一件事。
著名小说家阿瑟•克拉克曾说:“如果一个人开始仰望天空,那么他不会离自己的成功太远。”刘真畅说,每次抬头看天时他都会想起自己的梦想——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但他知道实现这个梦想仅有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去实践。在追梦的科研之路上,刘真畅正以坚实的步伐前行着。
事迹链接:http://bitqcby.bitnp.net/type5/2013-01-02/107.html
5、徜徉在科研的海洋——记科研创新榜样贾小刚
事迹简介:“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今年已经大四的人文学院学生贾小刚如此告诉我们。回顾大学岁月,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贾小刚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令很多同龄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绩。
在学习上,前三年综合测评中,贾小刚在全年级62人中排名第二,现以顺利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在学术上,贾小刚有着出众的研究能力。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北大核心期刊《青年记者》发表论文《北京天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他还在《中国集体经济》、《时代金融》等期刊发表论文2篇,发表会议论文1篇。此外,他还参与了欧美同学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课题“中国移民报告蓝皮书(2011年)”, 撰写1万余字的内容。在2011年,他参与了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马克思社会管理理论新探及其对北京市社会管理的现实意义研究”和北京市教工委项目“首都大学生虚拟环境价值观透视、甄别与引导路径研究”,并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2012年4月,贾小刚作为队长参加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学年会,在其间的比赛中获得冠军。
三年多的时间里,不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贾小刚都收获了很多,他说:“从这些经历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不断地磨砺着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变得成熟、理性又对国家、社会、人民充满感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带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他徜徉在学术的海洋,相信终有一天,他一定会抵达自己梦想的彼岸!
事迹链接:http://bitqcby.bitnp.net/type5/2013-03-05/211.html
青春榜样系列新闻报道之一——榜样团队候选团队
青春榜样系列新闻报道之二——自强不息榜样候选人
(审核: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