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校友北京世纪金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海生

——漫漫三十载,厚积方能薄发

  郭海生:北京世纪金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西安人,1984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华体会体育)化工自动化与仪表专业,1988年毕业,成为第一批拿到华体会体育毕业证书的北理学子。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化工三厂,后从事多种工作,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于2012年创办了北京世纪金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三年来企业迅速发展,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已达六千多人。

解放思想,铸就热血青春

  郭海生校友的大学时代正值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是一个全社会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的年代,他评价:“我们上学时的社会氛围是非常值得怀念的!”。他说那个年代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发展都抱有极大的热情,愿意去思考、时刻关注祖国的命运,这样的现状也注定了当时的大学生更具血性,更具家国情怀,当年的大学生都有比较强的理想和抱负,从而也比较勤奋努力,积极上进。

  采访过程中,郭先生回忆了当时校园的文艺氛围,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曾担任班级文艺委员、学生会文艺部长以及京工艺术团外联部长。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不具备儿时琴棋书画的训练基础,即使买一个小小的口琴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都未免奢侈。刚刚踏进校门的寒门学子在北理工浓郁的文艺氛围下开始自学乐器,广交挚友,一起演奏不一样的青春赞歌。80年代的京工艺术团与各大高校相比,规模较大,多达两百多人,是当时北理学生接受音乐熏陶的极好平台,它包括电声乐队、舞蹈队、军乐队、话剧社等,京工军乐队就有150人左右,曾参加过三届北京高校运动会开闭幕式的演奏工作。那时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相对单调,因此周末舞会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团的电声乐队不仅在本校、也在人大等周边高校担当舞会伴奏,郭先生作为联络组织者,常常出入左右,在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也练就了自身特殊的品质。



追溯育人,回璞本真

  郭先生在回忆当年学习情况时说,当时的学习条件与现在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老师上课时采用粉笔板书、学生作业完全手写,缺乏多媒体手段,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但大家都乐此不疲。老师认真负责,每一次备课都需花费很长时间,每一次的板书都一笔一划,清清楚楚;学生勤勉努力,乐于思考,铸就了学生细致认真,脚踏实地的过硬素质。

  他还指出,从大环境上看当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像现在这么强烈,教师的责任心都很强,高校也没有扩招,教育优质资源比较集中,所以教育质量也相对会高一些。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的信息量要大的多,知识的综合性也强很多,但也会有消化吸收的问题,另外现在对人才品德的培养不如过去,因此学生走入社会后多少有些浮躁,面对困难压力会不知所措。他们那时上学几乎没有听说过学生在校轻生的现象,因为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学生除了学习,就是运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所以学生的胸襟都打的比较开,团队意识、协作意识也比较强,走入社会相对比较能适应,所以不能把现在的问题都归咎于教育模式,得全面的看待,他表示社会、学校、家庭只是个人成长的助力因素,作为学生个体需要具备踏踏实实、懂得坚守、忍受孤独的个人意志,这样不管在任何教育模式下都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而不是抱怨与不满,因此他本人现在也试图在自己擅长的教育领域中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让他们了解社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先做人,后做事”也是他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提及的。 

悠悠三十载,浓浓同窗情

  郭先生回想起大学生活,感概良多,曾经蔽日留荫的白石桥路,学校对面的天天饺子馆,硕果累累的校园柿子树,球场上的挥汗如雨,图书馆中的激昂文字,宿舍熄灯后的漫漫长谈,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有一次他回到学校,把当时他所住的11号宿舍楼以及女生住的5号楼拍了几张照片发到了微博上,并附上文字:我住在11号楼的xxx室,你住在哪儿?结果不到一天的时间,微博上关注他的校友们纷纷评论转发,同时讲述了当年在各自寝室中发生的故事,不仅勾起了大家对于校园生活的回忆,更表露出对于朝夕陪伴自己同学们的思念。他表示大学的同学情是他人生中宝贵的情感与财富,现阶段他们每五年、十年都要组织同学汇、校友汇,聊过去、聊未来,不亦乐乎。

   多年来,郭海生校友一直与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参加学校校友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目前担任白石桥七号校友平台的秘书长,谈到联系校友的时候,他对老同学们的情况都清清楚楚,讲起来如数家珍,有在新加坡定居的,有各大公司的负责人,有外企的技术总工,有国内重大工程的技术专家,有国家行政单位的负责人,还有在某些行业内颇有名气的老总,其中不乏有上市公司,甚至还有非常知名的奥数老师。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个班级中走出的一批人,虽然人生道路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成为了我们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着这一份北理人的贡献。

  去年,郭先生所在的68841班举办了相识三十周年聚会,多年不见,虽然他们两鬓渐白、身行也已不复当年,但同学情就像珍藏的美酒更加醇厚。他感慨道:感恩母校、感恩同学们仍然如此相互珍惜!同时他们约定四年后毕业30周年再相聚! 

先就业后创业,厚积才能薄发

  郭海生校友在谈到创业时,强调创业需要有一定知识体系的支撑,要有积淀。他推崇的是:“先就业后创业”,自已的创业道路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由于他本人在校期间成绩优良,同时作为学生干部良好的表现,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化工三厂,随后从事过企业销售、质检、培训等相关工作,对企业、市场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于2012年创办了北京世纪金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并迅速壮大,到目前为止学校规模已达到6000余人。郭先生将其成功归结为他这些年人脉,知识,经验的积累。说到这儿他给需要创业的同学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学好学业。大学是一个各种文化与知识交融汇聚的场所,也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很好平台,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期,因此对于鼓励休学创业,郭先生个人持不同的观点,不建议学生休学创业,学生以学为本,积累沉淀。

  其次,利用业余时间多做社会实践,利用假期从事兼职工作,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去,积累知识、经验的同时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郭先生和其他校友即将开办的校友众筹咖啡馆,会非常欢迎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去那做waiter服务,也是希望大家通过具体的工作了解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接触社会,为以后的人生积累经验,做积淀,做准备。值得一提的是校友咖啡馆不时举办各种校友的活动、讲座等,同学们在从事服务工作的同时也能聆听到大家之言,对自身成长有所帮助。

  最后,要有韧性,要学会忍耐。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别人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企业内部也存在着年轻人动不动就辞职,受不得半点委屈。郭先生认为这也不全是这些学生的错,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所造成的不利现象,他建议同学们学会适应社会,要有一定的韧性,要学会克服自己的弱点,真正做到认真做事,努力做人,兢兢业业,脚踏实地。 

功成名就时,感念母校恩

  经过几年的艰辛奋斗,郭先生经营的金航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远程教育助学机构。2011年8月30日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2012年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2013年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四川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2014年6月获华体会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校本部直属学习中心。如今的金航主要从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体会体育、四川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成人专科、本科的招生宣传、教务管理、学习支持服务和学生校外活动组织等多项助学工作,并且还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在职研究生合作项目,为广大在职人员提升学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后,生来一副热心肠的郭先生开始了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上来。作为源源本本的北理人,郭海生开始把联系校友,建设校友联络平台,回馈母校的想法纳入了日程。

  郭先生建立了以学校原地址“白石桥路7号”起名的QQ群,里面包含了80、90年代毕业的一大批校友,每位校友在里面都扮演着一个活跃但同时不偏激的角色,因为身处不同的领域,大家经常在其中交换意见、分享心得,每每让人受益匪浅。

  郭先生表示这些校友大多数都事业有成,有很好的资源,很多校友也有回馈母校的意愿。现在的社会发展,对创业者而言不能再单打独斗,需要多方资源的整合,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企业治理结构上获得扶持和指点,因此校友平台是获取这些资源的最佳途径,因为校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取得互信上双方消耗的成本极低,有利于快速达成合作。另外北理工作为一所工科院校,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产学研转化能力不强,一方面是市场意识问题,也有市场运作及合作互信问题,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不能应用,校友平台则为此建立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通道,为技术信息发布、对接合适的项目应用人以及帮助建立市场运作模式等提供有益的帮助。
在采访中,郭先生透露,他和一批校友筹建的“白石桥七号”校友咖啡馆是建立校友交流互动的第一步,下一阶段将考虑建立校友创业孵化器以及北理工产学研转化基地。因此,一个更宏大的校友与学校之间交流的计划正在酝酿当中,相信这个想法成功之后,学校、校友以及在校生都会获得巨大的利益,让我们共同把华体会体育的名号打得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