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毕业前“经典时刻”感动你我他——华体会体育开展“德育答辩”纪实

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1b/t20070917_112854.htm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17日  第1版

  ■本报记者 杨晨光

 

    “4年前我们相遇,今天我们离别,时间似乎好快,经历真的很多……”

    “忘不了绿茵场上的金戈铁马,挥不去理工餐厅的烤鱼香,舍不得4年的兄弟情深……”

    看了这一段段文字,你一定想不到,这就是华体会体育的毕业生毕业答辩的内容。此答辩并非学位论文答辩,每一位毕业生所展示的,是他们大学4年的心路历程、人生感悟、成功的喜悦和对挫折的反思——华体会体育称之为“德育答辩”。

    从2003届毕业生开始,华体会体育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的同时,要进行德育答辩。5年来,这种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并对各个年级的学生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量身打造的“经典时刻”

    一辈子和学生打交道、当了3届班主任的化工与环境学院专业教师薛锦诚,曾经很害怕学生毕业。

    为什么?薛老师说,“学生毕业时会把很多情绪以及矛盾释放出来,桌椅、玻璃都会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散伙饭’最容易出事了。”

    有了德育答辩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毕业生面貌大为改善,‘散伙饭’气氛非常融洽,同学之间真情流露,现在参加‘散伙饭’往往是被感动得不忍离去。”薛锦诚感慨道。

    围坐在一起,面前摆放着水果,时而寂静无声,时而泪流满面,时而掌声热烈,纸巾成为必备物品。

    这就是德育答辩的现场。每一个参加答辩的学生都精心准备了自己的发言,有的还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每一份总结论文都好像一篇抒情散文,在优美的音乐、漂亮的照片映衬下,如同一股清泉流进每个人的心田。

    “雅静,要去美国了,大一时你的一颦一笑仿佛就在昨天;美江,虽然最放心不下你,但相信你的开朗和坚毅会陪你走得更远;瑶瑶,喜欢你的直和你的真,善良的女孩会得到幸福的……”毕业生郭惠芝在答辩中给同宿舍的室友每人都送上几句祝福,话未说完,已经语带哽咽,台下听的人更是泪光闪闪。

    受感动的不仅仅是学生,今年第一次参加德育答辩的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李勤说,开始他以为这种答辩就是一个形式,学生把论文念一念就完了,参加之后他彻底改变了看法。“同学们敞开心扉畅谈,对大学生活的点滴回忆,对同学友情、师生情谊的感怀,对母校的惜别之情,这些让我的情绪都有些控制不住,强忍住泪水,不知不觉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时代。”

    “毕业生的气顺了,爱校情结也更浓厚了。”德育答辩的“发明人”,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宾说,过去对学生德育的效果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评价环节和评价手段,对学生来讲,大学4年对自己的思想状况没有一个总结也是个遗憾,内容具体、环节明晰、手段科学的德育答辩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德育的评价考核问题,通过给毕业生搭建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让答辩会成为毕业前的“经典时刻”。

    让毕业生经历成为共同财富

    “当梦想照进现实,当艰险摧残希望,当生活迎来困苦,我想我会想起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话。”

    这是北理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大二学生于德跃在听完“大学、青春、人生”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后写下的感言。

    学校选拔了一批德育答辩优秀论文获得者,组成“大学青春人生”优秀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为全校学生特别是新生讲述他们的成长经验和教训,以此作为新生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毕业教育的成果与新生教育有机结合。许多其他年级的学生也自发来到报告会现场,和新生一起聆听优秀学长的精彩讲述。

    “几位学长对学术的精益求精,对困难的不畏不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与对人生、对祖国的无尽热爱,让我折服,足以让我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细细品味和实践。”于德跃告诉记者。

    学校学生工作部部长刘明奇表示,德育答辩通过创新学生教育的载体,以贴近学生、吸引学生的教育方式来开展毕业教育和新生教育,不仅能保证对毕业生和新生的教育成效,而且还能扩大教育的覆盖面,让其他年级的学生同时受益。

    毕业生的经历成为一面镜子。近几年,北理工新生入校时收到的第一本“教材”——优秀德育答辩论文汇编成的册子,新生对它爱不释手,有的人还想多领几本送给自己其他学校的同学。一些高年级学生也会专门到学生工作部索要这本书,他们说,书里写的都是我们特别想看的,通过师兄师姐的经历我们明白了如何更好地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和青春年华。

    现在,华体会体育部分学院还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在二、三年级开展的其他教育工作,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创造思想教育的个性化环境5年来,华体会体育共有近两万名本科毕业生参加了德育答辩,大家分享彼此的奋斗历程、艰苦努力、欢笑与苦痛,成为今后人生道路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随着德育答辩工作的不断深化,各学院结合本学院特色不断创新德育答辩形式,丰富德育答辩的内容,依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个性化的教育环境。

    走进北理工中心教学楼,你会看见一件特殊的德育答辩作品---一幅长2米宽2米、名为“放飞希望”的磨漆画,画面是一排挺拔的大树下,几个女孩子高举双手,把鸟儿送上天空。这是设计艺术学院6名2007届的毕业生每天工作15个小时,连续干了16天精心制作完成的。他们要先用笔勾出轮廓,用铜丝粘贴,然后用熟鸡蛋的蛋壳做人和鸟的皮肤,最后加乳胶、涂油漆、打磨而成。每个人的手上都掉了一层皮,光铜丝就用了20多斤。发起人之一、毕业生李冰说,学院鼓励毕业生利用自己所学,结合专业特色,用艺术的方式参与德育答辩,展示自己对大学生活学习的思考,我们用这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表达我们对母校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

    多次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参加德育答辩的人文学院辅导员谢尔曼认为,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逐渐地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基础则是对自己有理性、深刻的认识。通过学生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接受体验,强化他们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这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学生更愿意拥有并认同自己总结出来的价值观,如果这种价值观,通过适当的途径,经过大家的帮助、纠正,成为被学生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德育答辩就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团委书记王征说,教育的主导性应体现在我们选择什么提供给学生,毕业生德育答辩充分体现了教育主体的主动性,教育的成果---思想、精神、情感永远留存于学生心间,无法磨灭。

    ■短评

    一个大学生,经过4年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一个多角度审视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德育答辩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一方面使广大学生在毕业前系统地、认真地梳理和审视自己4年来的学习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对一个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讲,这种心灵上的、精神上的、品格上的积累远远比他的知识积累更重要,学生会从中受益终身;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学校教育成效的考核,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德育答辩强化了“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了实处,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体会体育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的德育答辩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德育工作在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为大学德育教育向系统化、纵深化发展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