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京工人物】姜澜:用行动来回报恩情

   ——访机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姜澜  

〖第731期  重要新闻 · 京工人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怀抱这种感恩之心,2006年,姜澜老师毫不犹豫地从美国回到亟需相关学科人才的华体会体育,以实际行动答谢母校培育之恩。 
    1991年,姜老师就读于我校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本科,四年之后,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第一名报送本校研究生,后被公派至东京农工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生。2000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罗拉)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在该校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担任副研究员。2002年被选拔为密苏里大学(罗拉)助理研究教授。回校之后,任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导。同年被聘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回首往昔,姜老师说学校给了他作为一名学生所能得到的最大支持,而总结现在,他说学校给了他作为一名老师所能得到的最大支持,所以,他感激学校对他的恩情,唯有切实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做出贡献,才能真正回馈母校的辛勤栽培。 
    因为父母都曾是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敬意。怀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他总是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以求尽可能地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在他心里学生能够取得成就才是老师最大的成就。在本科教学中,他尝试着将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虽说是第一次在国内上本科生的课,但学生们对他的教学几乎都很满意, 
    这也就不枉费他每一课时都精心准备十几个小时。“学生们都叫我姜老师,我要对得起老师的称谓。” 
    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姜老师坦言时间上看似比较冲突,但实质上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他给博士生上《微/纳米技术及其理论基础》的课,教学资料就是他自己编写的,这对他所掌握的理论体系起到了梳理和整合的作用,更加有利于科研的进行。而在上课时,他又将一些科研方面的成果讲给学生听,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所以,虽然时间上更加紧张了,但辛苦也是值得的。 
    尽管在科研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姜老师仍是严格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他主张做科研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这种信念支持着他攻破一个个科研难题,首次能够预测飞秒激光剥离性状,首次揭示了飞秒激光脉冲序列加工机理,改进了著名的双温度公式等。 
    回国一年多,作为项目负责人,姜老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国防基础科研、总装探索研究等多个项目支持。近五年发表论文34篇;其中SCI检索10篇;EI检索17篇;第一作者25篇。所提出理论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Zewail 教授在内的国际主要课题组的广泛引用。近两年他获会议特邀论文和大学特邀讲座共15次。今年他所在领域最主要的三个国际会议(分别由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美国激光协会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主办),均邀请姜老师作特邀报告。他还兼任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终审评委 (Review Panelist),美国密苏里大学(罗拉)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客座副教授、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国防科技工业微细结构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等职。2008年2月姜老师被增选为国际生产科学院(CIRP)青年会员。 
   作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之一,姜老师肩负着带领中青年教师共同提高学校学术地位的重任。虽然任重而道远,不过,有领导无微不至地关心和支持,有前辈毫无保留地指引和帮助,有同事亲密无隙地配合和协作,他们一定会开创出学术界的新天地,交给学校和祖国满意的答卷!

(校报记者 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