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华北大学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与实践
华体会体育(中国):2008-10-27 阅读次数:
〖第736 期 纪念华北大学工学院成立六十周年专刊 〗
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黄城根校址(原中法大学校址)
一、 办学指导思想
早在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在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的闭幕词中,教育部长马叙伦把在老解放区成立的学校,一般地列入新型学校范畴之内。华北大学工学院(以下简称华大工学院)迁入北平之后,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办学校;什么是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什么是新型学校,它与旧学校有什么区别等。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副院长曾毅同志,根据“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高等学校必须“与经济、国防、政法、文化等建设事业密切配合,培养各种建设人才,首先是经济建设人才”的总要求,总结了解放区办工业教育的经验,联系到华大工学院迁入北平后教学工作的实践,于1951年4月27日作了《关于教学问题的报告》,有关办学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关于华大工学院新教育方针问题
曾毅在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在延安办学,还是在华北办学,都是随着实际需要而成立并发展的。在新的条件下,仍需坚持和发展这种精神。我们的新教育方针是“理论与实际一致”、“政治与技术结合”、“通才与专才结合”。
1、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
“理论与实际一致”是从两个方面来规定的:第一是教学内容上的一致,即学校的各个系是根据重工业建设的实际需要而建立的,应与重工业部各工业局及其所属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依照新中国工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是教学方法上的一致,即采取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方法进行教学。为此教育学生树立生产的观念。进学校不是为科学而学科学,不能停留在认识世界的阶段,组织学生学科学是为了发展工业,提高生产,改造世界。因而除了须有很好的课程内容外,还应重视并加强感性认识与锻炼,不仅要学习技术,还要认识生产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政治与技术结合的原则
它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华大工学院既重视政治学习,又重视技术〈业务)学习。曾毅结合当时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三大革命运动指出:学习政治就是学习“一切有关向阶级敌人作斗争的思想”,在当前就是把这种精神贯注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把政治学习,思想改造与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结合起来,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克服客观主义,树立主人翁态度结合起来。关于技术(业务〉学习,曾毅指出“我们学习的另一面就是业务学习,就是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提高我们工作各方面的品质。”第二、在政治与技术两者的关系上,曾毅指出:我们一贯坚持政治与技术相结合的观点。“学习技术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政治目标,学习政治是为了正确地指导所学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3、通才与专才结合的原则
曾毅认为:一个好的专家,“必须有广泛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要在这个基础上成为特定技术方面的专家。”因为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要了解任何一个事物,必须了解和它相联系的各个方面,需要具备广泛的科学基础知识。为此,华大工学院的培养目标,“既重视基础科学理论的系统学习;也要使学生掌握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迅速适应岗位的工作,又具有发展的潜力”,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关于华大工学院教学工作的特点
曾毅指出:一所学校教学特色和经验,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根据我们办学经验和认识,我们学校和过去旧大学比较可以看出以下几点明显的不同。
1、教人而不是教书
华大工学院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方针,不是为教学而教学,为学术而学术。曾毅提出“教人而不是教书”应理解为在教书与教人的关系上,教人是主导的,通过教书达到教人的目的。反对只教书不教人。教人就应根据学生的原有水平和今后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教人就要顾及学生对教授内容的了解与接受,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不能像过去有些学校所作的,只管教书不管教人,不考虑实际需要,单凭个人兴趣,上课来,下课走,也不关心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等。
2、以教授为中心
曾毅指出:我们学校的工作中,是“以教授为中心”,其他都是围绕此中心,配合工作。因为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而学生又是教授直接培养的,所以教授是学校里决定性部分。他所说的“以教授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大致是:1)说明教授在学校中的地位,以树立教授对教学之责任感。2)加强教授对学校办学方针及发展的了解,以增强教授对学校的主人翁态度。3)学校中的大事要与教授商议,在专门问题上尊重他们的意见。4)要求全院行政人员都应树立尊重教授的态度。实践证明,“以教授为中心”的思想是华大工学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体现,也是活跃学术氛围,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3、课程都要编写中文讲义
曾毅指出:在旧中国,“大学里都是用外国文,讲外国书,书上的材料是外国的,所联系的实际,也是外国的。”这种现象首先不利于贯注爱国主义精神,也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我们“要把从外国学来的科学,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上”,“用本民族文字编写教材讲义,使从外国学来的科学中国化,也有利于中国教授总结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并发扬中国固有的学术精神。”
4、建立“学习辅导制度”
学校把每门课程的讲授和自学均列入教学计划,按所授课程,分别指导学生的学习思想、态度与方法,帮助学生对全课程的系统了解,当学生遇到本课程较为深入的问题或与本课程有联系的其他问题时,也能得到教师的指导。通过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办学方向
华大工学院迁入北平之后,从主要为革命战争服务,迅速转向为国家工业建设服务。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成立,华大工学院直属重工业部领导,创建新中国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重工业大学,担负起为重工业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一)办学宗旨
华大工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以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精神,培养具有高度理论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事新民主主义重工业建设的高级工程干部”。这一办学宗旨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学制
经中央财经委员会的批准,华大工学院于1950年面向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个地区,第一次公开独立招生。以本科为主,学制定为五年,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制大学。五年学制,从时间与环节上,较好地保证了既重视基础科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又重视掌握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例如,1951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召开全国工科院校,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四门学科的课程改革大会上,我校赵进义教授介绍华大工学院本科五年制高等数学共安排三个学期,总学时在300以上,其中1/3以课堂讨论方式进行,受到与会教授们的普遍赞赏。
(三)学系与专门化组设置
根据我国重工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华大工学院的工程学系与专门化组设置如下:机器制造工程学系,下设工具设计组、生产工程组以及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工程组;电机制造工程学系,下设设计组、制造组:航空工程学系,下设设计组、发动机组、结构组、空气动力组:汽车工程学系,下设发动机设计组、底盘设计组、制造组:化学工程学系,下设焦油(含燃料)组、肥料(含酸碱)组:冶金工程学系,下设钢铁冶炼组、有色金属冶炼组;采矿工程学系,下设采矿组、选矿组,这些学系的设置与当时各大 学工学院相比较也是具有特色的。根据重工业部对人才的急需,华大工学院还相继开办了俄文、机械、电机、采矿、冶金、化工专修科。
三、 师资队伍建设
创办重工业大学,当时最困难的问题是缺乏师资。在曾毅副院长的亲自领导下,学院把解决师资问题列为首要任务。解放之初,各大学仍沿用每学年对教师发一次聘书的制度,学校可以选择教师,教师也可以选择学校,这种聘任制为华大工学院聘请教师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华大工学院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主观条件,如:华大工学院是一所新型大学,她诞生于延安,成长在太行山,又深深地扎根于新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华大工学院由中央重工业部领导,为我国重工业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科系设置具有明显的重工业特色,很有发展前途;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尊重人才,具有良好的民主作风,校内学术气氛浓厚;学生的整体水平较高,具有勤奋、朴实的优良学风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些优势和特点,对于相当多的向往参加革命,有意教育革新的教师是很有吸引力的。华大工学院聘请教师主要采取三种途径:
(一)按通常聘请的方法,包括公开登报,本人申请,教师、职工、老同学、上级机关的介绍与推荐等。前后从北洋大学、中法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著名大学聘请约50余位教授、副教授,他们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国外深造的经历等。如陈荩民,留学法国,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北京大学、北洋大学等多校教授,北洋大学理学院、工学院院长。编著有《非欧几何》、《高等数学教程》(三卷)、《高等数学基础》(上、下册)、《高等代数》、《张量分析》(英文)等。赵进义,留学法国,获天文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数学、天文学和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法国里昂天文台研究员兼中国中央研究院特约天文研究员,历任中山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校教授,西北大学理学院院长。编著有《代数函数论》(法文)、《两歧代数体函数的几种性质(俄文)等。马士修,留学法国,获电机工程师文凭,数学硕士、法国国家物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物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中法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校教授,中法大学物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成果有“圆形巴克豪深(Barkhausen)效应的研究”、“居里对称理论大试验与研究”等。杨德云,留学法国,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物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浙江大学、之江大学等多校教授。编著有《抗磁性与分子结构》等,由他建立的“θ-离子理论”的第一、二部分,于1948年、1951年分别在国外发表。周发歧,留学法国,获农学学士、硕士,法国国家理化科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员、所长,历任中国大学、中法大学多校教授,中法大学理学院院长。张汉良,留学法国,获工程师文凭、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化学与化工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员,历任四川大学、成都大学等多校教授,四川大学化学系主任,编著有《工业分析》(上册)。
(二)争取建国初期回国的学者。从1950年以来,几批留美学者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到新中国。华大工学院通过中国留美科协的关系,聘请了一批约15位留美学者,他们思想进步,学有专长,年富力强,了解国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如丁 (化学工程)、颜鸣皋(冶金工程)、吴大昌(机械工程)、史超礼(航空工程)、胡为柏(采矿工程)、葛修怀(电机工程)等。同时,还有3位从英国归来的,如王庆发(电机工程)等。
(三)向教育部申请增加分配大学毕业生。教育部对为华大工学院补充青年教师非常重视,仅1950、1951两年,从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大学分配到我院的毕业生近60多位。
1950年8月中法大学理学院并入华大工学院,教师共有18位,其中教授10位。
据1951年10月统计,华大工学院教师总数为213位,其中教授65位,副教授24位。这支队伍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有专长的中年教师以及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来到我院后使华大工学院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
鉴于华大工学院重视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当时拟办成理工合校。在延聘教师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争取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知名教授到校任教。加之中法大学理学院并入华大工学院,为华大工学院办成理工合校创造了条件。尽管由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没能实现理工合校的目标,但华大工学院在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师阵容在全国工学院中是强的。
华大工学院领导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对所延聘的教授们充分信任,大胆使用。既在教学与学术研究领域里,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与积极性,又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尊重他们的经验,依靠他们做好工作。例如:1951年2月成立的华大工学院建设委员会,委员共2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9人,占 70%。华大工学院学系(或专业组)的负责人为:机器制造系主任于道文教授,留学法国;电机制造系主任马士修教授(兼);化学工程系主任张汉良教授;航空工程系主任王俊奎教授,留学美国;汽车工程系主任蒋潮教授,留学德国;冶金工程系主任杨尚灼教授,留学美国;采矿工程系主任童光煦教授,留学美国;俄文专修科主任吴索夫教授,苏联籍。由华大工学院直属的教研组负责人为:数学教研组组长陈荩民教授;物理教研组组长马士修教授;力学教研组组长张翼军教授,留学法国;政治教研组组长杨一之教授,留学德国;外语(俄语)教研组,组长林承辉教授等。另有9个系属教研组也都由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负责。各系本科的授课任务也是由教授们担任,比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以教授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教授的智慧、经验和责任感,为华大工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 学生与校风
华大工学院的学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解放区随学校迁入北平的,他们都经历过一定的革命生活和实践的锻炼,在学生活动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平津解放在即,于1948年12月,应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的要求,华北大学工学院派出150名学员,约占在校生的44%,去执行北平天津的接管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认识了社会,增长了才干。一部分是进城初期通过考试招收的新生,他们大都是同时考取几所大学自愿选择或已在其它大学报到上课后,转到华大工学院就读的,入学水准是比较高的。以1951年华大工学院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为例:第一志愿报考华大工学院的学生占全国报考工科院校学生总数的11.7%,这个比例仅次于清华大学工学院。当年每个学生允许填报五个志愿,凡五个志愿中有一个报华大工学院者共计4312人,占报考工科院校学生总数的40%。华大工学院新生录取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当年考试以各科平均成绩计算,华大工学院录取本科学生510人,平均成绩为61.2分,机器制造系录取成绩最高,为69.83分,录取学生中最高分为79.67分,这说明华大工学院入学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高的。
华大工学院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思想要求进步,政治热情很高,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例如:1950年10月,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全国军民同仇敌忾,纷纷要求赴朝参战。华大工学院于1950年12月召开动员大会,群情激奋,几乎全校学生都报了名,经历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审核后,共批准21名学生赴军干校学习,参加抗美援朝。
华大工学院学生把学习当成“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为建设新中国而勤奋学习,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秀,得到党和国家的信任与培养。例如: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中央教育部会同中央人事部决定,从华大工学院选拔第一批40名学生赴苏联学习深造,这个比例在各大学中是很高的。
华大工学院的学生在十分困难的教学条件下,过着“供给制”的低水准生活,养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奋好学、团结友爱、热爱劳动、严肃活泼的校风,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1951年由教育问曾昭抡副部长主持的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四门学科的教授和知名学者,讨论课程改革的会议期间,教育部同时指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华大工学院四校各派四名本科学生分别参加会议,这也说明华大工学院在我国教育界的地位。
五 、课程内容与授课原则
(一)课程内容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联系重工业部各工业局及重点建设企业的实际,华大工学院的课程设置,贯彻改革的精神,既注意克服“为学术而学术”的空洞的教条主义偏向;又防止忽视理论学习的狭隘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偏向。以机器制造系为例,其专门课程为:在制造方面,以机器制造工程中各种熔铸、塑性及切削加工的理论与技术,生产设备的运用,连续生产过程的工具设计,操作计划与技术管理为中心;在设计方面,以工具设计为重点。这不仅与国家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及其发展趋势。
(二)授课原则
华大工学院坚持教授自主授课的原则,虽然强调课程教学的计划性,但没有指定的教科书,也无统一的教材和讲义,各位任课教授自行拟定讲授提纲,编写教材或参考资料。当时华大工学院的教授分别来自国内各著名大学,他们均具有各自学校与教授个人的教学经验与授课风格。华大工学院在教学活动中,鼓励融入教授个人长期形成的教学观点与学术成就。例如有的教授认为,工科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侧重于掌握数学的方法,以解决本学科的实际问题;也有的教授认为,工科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侧重于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为解决本学科的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这两种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各异。这种学术问题自由讨论,教学风格相互交融的宽容态度,活跃了校内的学术氛围,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发挥了示范作用。
华大工学院形成的学术问题自由讨论,教学风格相互交融的宽容态度,是和华大工学院领导尊重教授个人尊严相联系的。例如:华大工学院1950年秋季开学,陈荩民教授为机器制造系一年级学生讲授高等数学,第一堂课是曾毅院长亲自陪同来到教室的。讲课前由曾毅院长向同学们介绍陈荩民教授青年时代的爱国激情、多年的教学经历和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陈荩民教授开讲后,曾毅院长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听了一节课后离去。曾毅同志这种尊重教授个人尊严的精神和行为,在师生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六、教材建设
华大工学院十分重视教材建设。教材建设的实质是教学内容问题。教材建设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又是学术性很强、工作量很大的基本建设工作。在教材建设工作中,华大工学院实行自编与借用相结合,以自编为主的原则。强调自编为主的目的在于调动教师 的积极性,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更好地吸收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进步文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学术观点。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现有教材和资料,以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华大工学院组织编著中文教材工作,在当时全国高等工科院校中,是做得比较好的,有些教材被公认有较高水平。例如:由陈荩民教授编著的《高等数学教程》被一位数学家看后称为: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第一本高等数学教材。作为教育部向全国推荐的两本高等数学教材之一,受到数学教育家们的普遍好评。由教育部组织的各高校内部讲义交流工作中,华大工学院将本校比较成熟的《物理》、《无机化学》、《材料力学》、《金相学及热处理》、《电机制造》、《金属切削机床》等12种自编讲义,推荐为全国交流讲义。华大工学院教材建设的成就,是广大教师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七、实验室、实习工厂建设
华大工学院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完成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因此,实践教学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华大工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既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又争取重工业部领导的大力支持。
1950年8月中法大学理学院并入华大工学院后,在物理和化学方面实验室得到很大充实。普通物理实验室重点扩建了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部分。在化学方面,己具备了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化学分析等实验室,另有从事染料生产的实验化工厂。
大力建设新的工程实验室,其中热工实验室、电机实验室、金相与热处理实验室、测量技术实验室等,无论技术装备和实验质量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工程实验室。1951年3月,重工业部将北京机床总厂的第一分厂,调配给学校作实习工厂。下半年起,学校向苏联、民主德国、捷克订购的新式精密机床和实验室测试仪器仪表等陆续到校。当时新中国正处在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财政十分困难,华大工学院却能有大批国外订货到校,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建设新型重工业大学的高度重视。到1952年末,学校固定资产增长至553.43亿元(旧人民币),其中实验室、实习工厂的仪器设备占148. 52亿元(旧人民币)。面积达到6157平方米。
在重工业部和中共北京市委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华大工学院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实验室、实习工厂等方面,不仅满足了当时的教学急需,也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华北大学工学院校友会 马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