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华大工学院的教育指导了我一生

736 期  纪念华北大学工学院成立六十周年专刊 〗 

    林师焱,1949年进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学习冶金专业,毕业后去冶金工业部工作,1958年调到钢铁研究院工作。至今,共获得了6项国家级发明、技术进步等奖励 (其中包括科技进步特等奖,发明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六五”攻关重奖等),并获得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和1996年作为获奖者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技奖励大会。
    华北大学工学院是我的母校,虽然离开母校55年了,但仍难以忘怀学校对我的教育。1949年,我进入华大工学院读钢铁冶金专修科。在学校读了三年,毕业后分到冶金工业部,再后来到了钢铁研究院,研究了一辈子特殊钢新材料。在华北大学工学院学习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它的后效时间很长,影响了我一辈子。
    在华大工学院学习期间,就是在革命熔炉中接受锻炼,在革命人生中起到了一个关键的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勿忘恩师,当时胡庶华、丁 、傅君诏、杨尚灼、石霖、马永怀、熊楚枋等老师教授了我们冶金物理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及钢铁冶金相关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都为我们步入冶金领域提供了基本条件。但受当时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我们只是初步知道了这些理论知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理解。再由于条件艰苦,校舍分散,教室和实验室不在一起。如钢力学性能实验,要从东皇城根,走到西四那边北大工学院实验室去做,每天下课又步行到钱粮胡同宿舍休息。就这样,在学校的培育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践中逐步深入感受到,只有掌握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与体验,才能够在日后的实践中游刃有余。
    母校除了教给我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从政治上培育了我的革命信念和思考能力,让我明白了人一定要自立、自信、自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给我影响最深的是,1950年秋季华北大学工学院隆重的开学典礼,中央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副部长刘鼎、中央教育部张宗麟司长等都出席了开学典礼。我仍记得当时刘鼎部长说:“华北大学工学院在革命中扎下了根,我们的学校是从延安走来,在太行山发展壮大,同我们的国家政权,同我们的解放事业都是不可分的。学校的发展和我们国家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紧接着,他说,“建立工业化的国家,首先要靠我们重工业。钢铁工业要在三到五年内恢复。建国三到五年后,我们必须建造大火车制造厂、汽车制造厂。”这句话给我指明了方向,因为当时我刚进入学校,只有学习的热情,只知道学习是为了国家的需要,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开学典礼上首长的讲话指明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方向。
    在学校期间,领导和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搞科研是要负责任的,不能夸夸其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向实践转化才能产生价值。要下功夫,真正踏踏实实地为国家做点事情。结合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加上工作中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我自己的钻研,在工作中结合国家需要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1965年研制的15Al3MoWTi无铬抗硫耐蚀钢,不但突破了铝高使钢致脆的技术难点,在合金化方面有所创新,而且比同期国外沿用50年的铬5钼钢的使用寿命延长了3倍多,适应了国家炼油工业与战备的需要;1959年,中国冶金代表团首次访美,并在匹兹堡美钢联与克莱麦克斯钼业公司分别介绍了这种具有中国冶金技术特点的新材料。1981研制成功的高能加速器用铜钢复合板新材料、1983年与87年先后研制的用于葛洲坝及三峡中间电站建设的低碳马氏体高强不锈钢等。情况不一枚举,这一切成果都是和我的母校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培育分不开的。

(整理 校报学生记者 庄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