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华北大学工学院召唤着我

736 期  纪念华北大学工学院成立六十周年专刊

    傅君诏,教授,早年留学美国,留美科协重要成员;回国后,曾在华北大学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任教和工作,参加中国金属学会筹备会及任历届理事、常务理事以秘书长,北京金属学会创始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日本钢铁学会(ISIJ)外籍名誉会员。
    我出生在云南曲靖,那时国家正处于内战中。
    在战争间隙,我断断续续地读过几年私塾。后从私塾转到县立小学,接受新式教育。从小学到初中这段时期,有两件事对我的思想变化影响很大。一件事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路过我的家乡。他们绕城而过,我没有见到红军,但听到很多红军爱护穷人,英勇善战的故事。事后,我和同班同学卢某到红军驻扎过的乡镇去了解情况。他家是那里的大地主,红军只没收了他家的现洋和部分粮食。倒是把一个作恶多端、人们痛恨无比的区长枪毙了,大快人心!反动政府的共产党烧杀抢掠的恶意宣传在人们心中不攻自破了。另一件事情是小学里的一位教师和初中的国文教师是大革命时代的地下党员(解放后才知道的),他们除教授我国辉煌的文化外,还结合课程讲述历代封建统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以及近代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的屈辱,增强了同学的爱国思想。尤其是中学那位老师还介绍我们阅读许多进步书刊,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初步认识。
    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无力资助我继续上学,我只好考进了从外省搬来的一家光学仪器厂当学徒,在清华大学两位毕业生的指导下学磨透镜。军用望远镜是抗日战争前线紧需的设备,所以我们学习和工作都很努力。大约两个月后,我们正式生产了第一架军用望远镜并检验合格,得到厂里德国专家的赞许,他鼓励我们努力工作,但是我仍然希望到学校读书。两年之后,我考取了昆华工校,并在1939年成为了一名共荣的共产党员,当时叫地下党。这段时期,在党内受到深刻的教育是学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及文化》(即后来的《新三民主义论》),我不但看到了党领导的革命的性质,并且看到革命成功后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道路,这成为我后来在美国学习时坚强的信念。
    昆工毕业后,我考上西南联大,同时也通过了云南留美预备生的选拔考试。1945年夏,我在联大念完为期一年的预备班后到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学冶金专业。思想相投的留美同学在各地逐渐组成小组,课余相互讨论国内外时事。当国内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在美各地小组便联合起来组成“留美科协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团结并号召在美国学习理工医农的科技工作者为建设新新中国服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我要求回国,美国政府千方百计阻挠,尤其不让科技人员回国。经过多方争取,并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我怀着一颗建设和国民党统治下绝然不同的新中国的热心和130名留学生乘船回国。在为友人祝寿的小诗中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
                            百年家国苦烽烟,负笈重洋求更生。
                            岂甘篱下换荣辱,争来朝霞照归程。

    在北京的留学生招待所,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华北大学工学院想请我们去当教师,交谈中得知这是一所从解放区迁来的党领导建立的新型大学,我和丁 欣然接受。
    到校后,我的党组织关系已经转来,学校要求我暂不公开党员身份,以便在教师中帮助组织政治学习。那时学校教师来自各方,生活习惯和思想不同,学校条件很差,因而组织学习很不容易。我只有向老同志们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共同组织学习。老同志们的艰苦奋斗和同甘共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有毅力和信心去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勇于创造条件建设这所新型大学。
    学校那时已有高年级学生,冶金专科的学生要求开金属学及热处理原理这门课程。而当时既没有现成的中文教材,更是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初次当老师,困难确实不小,幸好我学习的笔记还全在,在美国又参加过这方面书籍的翻译工作,编写教材还是有所依据的。一些新的技术名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翻译,只好把原文注在每个新词的后面,留给同学们以后对正。
    学校还组织我们到天津和上海搜购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我们因陋就简,总算凑足了实验必需的设备和材料。我边写、边刻印、边上课,其中插着上实验课,心里一直担心学生的学习效果。直到多年后,有些在研究机构工作的学生向我表示感谢,我才感到稍安。
    学校领导曾毅同志还派我去给人民大学工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讲炼铁学。我虽学过炼铁学但不是我的专业,好在有现成的中文教材,每周一节课。完成任务后,曾毅同志告诉我,吴玉璋老同志曾去听过我的课,并转达了他对我的鼓励。这是对我莫大的鼓舞!
    后来,我服从组织分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和学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我调到北京钢铁学院。
    现在的华体会体育,在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以及政治的进步,已经成为国内学术和教育水平很高的知名大学。
    回顾六十年的变迁,许多老同志已经离开人间,但当初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作风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整理 校报学生记者 庄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