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大学发展别“偏科”
华体会体育(中国):2015-02-04 供稿:人民日报 赵继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党委宣传部特在【学习园地】中开设“他山之石”栏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与经验,以供我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鉴。此次推荐刊载于《人民日报》的《大学发展别“偏科”》一文。
——党委宣传部
近年来,大学及其学科发展绩效的评价体系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由汤森路透集团推出的分析型数据库),在基础(应用基础)学科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但扩大ESI评价的作用,特别是将ESI学科作为评价大学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则有较大局限性。
从ESI本身来说,其学科划分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根据汤森路透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ESI的22个学科中,临床医学进入全球前50%的期刊多达1061种,而空间科学仅有41种;根据进入全球前1%的机构测算,临床医学共涉及了全球约34万所机构,而空间科学仅有约1.4万所机构,但在具体考量ESI学科时,空间科学却和临床医学并无二致。
ESI数据统计以10年数据滚动大样本为基础,以论文被引用次数作为排序标准,但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结构的失衡,存在质与量的博弈问题。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某研究机构有1000篇论文各被引用1次,另一家机构有一篇论文被引用999次,但按现行的ESI对研究机构影响力的排序规则,前者的影响力却大于后者。
此外,ESI学科数量并不能完全反映一所大学真正的学科结构和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对大学的发展而言,在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本应各展所长,但由于ESI对于基础(应用基础)学科的“偏爱”,导致工科和行业特色型高校,以及部分以人文学科见长的高校很“受伤”。
再者,从扩大与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的角度看,须审慎使用ESI学科评价。大学既要面向国际学科前沿,也要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既要考虑基础(应用基础)学科对学术发展的贡献,也要考虑应用类学科和人文学科对国家需求、区域发展和行业引领的贡献;从推动大学办出特色而言,则更须谨慎,过于看重ESI学科评价的作用,会促使大学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和学科设置的“功利化”,容易导致“千校一面”和国家层面的学科结构失衡。
综上所述,在肯定ESI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也要有合理评估,不能“唯ESI论”。否则,势必影响我国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大学的多样化发展。建立既遵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评估体系,很有必要。
(赵继 作者为东北大学校长,本报记者辛阳整理)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1月28日12版)
(附:华体会体育2014 年【学习园地】专栏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