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深化综合改革 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党委宣传部特在【学习园地】中开设“他山之石”栏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与经验,以供我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鉴。此次推荐刊载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深化综合改革 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一文。
                                                          ——党委宣传部   

● 综合改革体现了“使命引领、内生驱动、问题导向、协同突破”等特征。
● 要求综合改革遵循“坚持道路自信、注重制度激励、强化自律保障”的指导思想。
● 将改革内容概括为:完善一项根本制度,深化三项关键领域改革。

 

  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央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国家继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力量,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治理框架和发展道路,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因此,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发扬传统;既是中央要求,也是高校内在发展需要。

坚持内生驱动的改革导向

  跨越三个世纪的上海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学校诞生于甲午战败硝烟之中,始终牢记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坚持把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活力之源,尤其重视内生驱动的自我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学校始终站在改革的潮头,率先组织教授代表团访美,率先成立校务委员会,率先邀请外籍教师来校讲课,率先接受大额海外捐赠,率先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设新校区。特别是随着“985工程”的实施,学校继续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攻克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学校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推行全员合同聘任制,启动延揽海归优秀师资的人才金字塔计划,实施对现有师资的分类发展改革,推出新老师资“双轨制”的逐步融合方案,以及建设学术荣誉体系和长聘教职体系等。结合回答“钱学森之问”,实施“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出了致远荣誉计划。以激发内部创新活力为目标,实施“好奇心驱动与使命驱动”的科研体制改革,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承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数年名列全国高校第一,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学校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的学术委员会体系建设,在部分院(系)尝试以激发内部活力为目标的院(系)综合预算改革等。

  学校的综合改革体现了“使命引领、内生驱动、问题导向、协同突破”等特征。步入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深切体会到,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高等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大学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办学水平快速提升,贡献更加显著。然而,大学蕴藏、聚集的巨大创新潜能,因学科设置、人事制度、科研体制、合作办学和经费投入等体制机制障碍,难以充分激发和释放,急需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将创新潜能转化为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所面临的制度性制约比资源性制约更深刻影响未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上海交大深刻领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深入思考高水平大学引领创新的时代命题,积极探索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发展模式,在既往成功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   

  在改革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凝练出当前和今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比如,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还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学科交叉集成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实质性突破;催生具有重大原创能力、引领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评价体系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个人、轻团队,重论文发表、轻社会贡献的倾向,充分激发各类人才释放创新活力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适应学校办学重心下移的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教师参与学术决策的机制和渠道还不多等。我们认为,最终检验综合改革成效的关键,就是要看改革举措能否有效破解瓶颈问题。

立足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径

  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是大学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崛起的经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这必将催生大学发展方式的改变。  

  学校要求综合改革遵循“坚持道路自信、注重制度激励、强化自律保障”的指导思想。坚持道路自信的内涵是建设路径要立足中国国情,核心功能要服务中国需求,发展模式要体现中国智慧,可比指标要达到世界一流。注重制度激励是指将改革的着力点由“资源激励”转向“制度激励”,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深化院为实体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更加注重激发院系的办学活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学术细胞的创新活力。强化自律保障,是指通过“协议授权”形成边界清晰的外部政策约束机制,通过“绩效问责”完善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约束机制,通过“信息公开”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形成具有社会公信力的自律办学机制。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的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水平大学而言,更应当率先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学术评价体系上,要从论文、项目导向向贡献导向转变,着力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向多方合力育人转变,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内部治理体系上,要从学校顶层设计为主向院为实体转变,着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等。

  改革的目标服务于发展目标,重点解决发展的路径问题。对于上海交大而言,就是要通过综合改革搭建起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桥梁。根据国家对于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学校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交大建成“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若干权威世界大学排名中跻身百强。初步建成英才辈出、贡献卓著、制度规范、文化先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为此,我们凝练了两大改革目标:“建立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以部市协同为支撑的部属高校自主发展道路”。一方面,通过发展方式、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的转变,着力构建自主自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另一方面,保持部市共建、校地合作的良好势头,努力形成并强化一流大学与世界城市共生互动的理念。地处上海是上海交大的重要比较优势,抓住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机遇,主动适应城市进步发展需要,与进步中的城市产生共生效应,必将能够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导向。推进综合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促进高校面向需求、开放式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聚焦内涵发展的改革重点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办学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改革培育高等教育新的竞争优势。按照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交大之路的目标要求,我们将改革内容概括为:完善一项根本制度(现代大学制度),深化三项关键领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和科研体制),拓展国际化办学优势,推进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强调准确把握各个领域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改革的协调推进,做到成果可期、风险可控。

  立德树人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在改革措施中,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条目数量最多。首要的是要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人人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协同育人格局,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召力、实效性。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和激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作为主要着力点,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学在交大”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方面,学校以激发办学活力为导向,以大学章程为依据,逐步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学校发展的重心在基层,办学的活力来自院系。积极推进办学重心下移,落实院为实体的校院管理体制,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学院治理结构。推进院为实体的综合预算改革,落实学院在资源配置、经费预算和人员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财权与事权同步下移,提高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责任心,真正实现学院责权利相统一。完善科学的学术决策与学术评议体系,拓宽教师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机制和渠道。理顺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加强学术委员会体系建设,明确学术委员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统筹学术事务的审议、评定、决策和咨询等职权,使之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中发挥更加务实管用的作用。  
 
  人事制度改革,是综合改革的牛鼻子。我们的原则是分类指导、统筹兼顾、激发活力,目标是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体系,打造一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坚持以用为本,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使之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作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标准,加快建立“同台竞技、同轨运行”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完善学术荣誉体系建设,按照“两步走”的原则推进长聘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慎重对待每一位教师的进退留转。更加注重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阶梯和平台。

  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趋势,聚焦学术评价问题,希望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兼顾短期和长远、前沿与应用、学校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分类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学校创新活力。解决中国的重大问题就能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本身就具有世界水平。科研体制改革中,我们注重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努力构建以“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重大成果”正反馈环为目标的科研发展模式,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目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如何借势发力,在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的更大突破。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姜斯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