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胡耀光:当好课堂的“全能导演”

【编者按】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专题报道,全面展现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生动讲好北理工人的奋斗故事,广泛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期推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胡耀光的报道,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11126143615.jpg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位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还要不断学习、自我提升,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开展教学创新。只有源头活水不竭,教学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021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机械与车辆学院胡耀光教授的这席话,道出了他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师者初心与育人使命。

自2006年入校,从教15年来,胡耀光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专业的教学精神、专心的教学态度,持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等研究与实践工作。先后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华体会体育迪文优秀教师奖一等奖,第一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2021年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课堂上演“角色体验”

微信图片_20211126143606.jpg

“从2007年起,我开始承担工业工程专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教学工作。这门课是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围绕企业的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过程控制等内容展开,实践性很强,而传统的听课-复习-考试的授课方式,很难让学生所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胡耀光介绍道。

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怎样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胡耀光一直思考着、实践着。多年来,他秉承 “学生为中心,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反馈与评价不断探索,持续开展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以《生产计划与控制》这门课程为例,我不再按照课程目录和章节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而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预期学习成果,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重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成基础知识、实验仿真和研究选题三大模块。”在基础知识教学部分,胡耀光通过设计参与式的互动教学、研讨式的案例教学等方式进行课堂授课,并结合慕课和乐学平台进行随堂测验与讨论、作业布置与反馈,从而覆盖包括库存控制、生产调度等课程全部核心知识点。“在课堂上,老师不再像是一个按照‘剧本’生动演绎的‘演讲者’,  而更像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台下‘观众’主动性与参与性的‘全能导演’,统观全局、运筹帷幄、因势利导。”

在实验仿真部分,胡耀光则面向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全过程,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体验式实验仿真内容。“在为2018级学生设计的乐高精益生产实验中,我将精益生产理念融入了角色扮演环节,设计了从订单-计划-生产-库存-检验-发货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活动,学生则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全流程角色体验,强化对课程知识内容的全面理解与掌握。”胡耀光分享道。

学会不行,要“会”学!

微信图片_20211126143619.jpg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知识体系已经基本构建,并对工业生产系统有了初步的认知,在研究选题部分,则要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胡耀光看来,作为老师,不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听懂、理解、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会过时,但只要“会”学习,就永远不会被淘汰。

“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的发展前沿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设计研究选题时,除诸如校园内共享单车的布局与调度、城市救护车的选址布局优化等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选题,胡耀光还将自己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型拖拉机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新模式”等智能制造、装备运维服务等方向的科研项目融入其中,把课程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背景与工程需求相结合,不断提升选题的前沿性和挑战度,强化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胡耀光经常以我国第一辆自主研制的红旗轿车作为切入点,阐述课程研究对象,引申课程目标与制造强国战略关系,并将北理工参研的历次国庆阅兵地面装备等典型案例,融入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计划控制等知识环节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制造强国责任意识,形成科技报国价值导向。“国家的发展、行业的进步,就是需要一代代青年学子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将青春梦融入强国梦,并为之不懈奋斗。”

经过多年的努力,《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于2019年获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2020年获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但胡耀光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并未停步。2021年开始,胡耀光开始着手开展以项目制学习为特色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创新,并开设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在线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教师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除了要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要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终生探索的能力和精神,引导他们面向国家需求,不负青春韶华,勇担时代使命。”胡耀光说。

微信图片_20210309173038.jpg